问题 | 假释资格的评估标准 |
释义 | 假释是对被判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一种减刑方式。适用假释的条件是执行刑期达到一定要求,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则不得超出规定的刑期限制。犯罪分子必须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与劳动,才能被认定为“确有悔改表现”。假释程序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法律分析 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才可以适用假释。 适用假释也有例外情况,指的是国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至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者关键条件。 那么如何认定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如果同时具备以下四种情形的,应当认为“确有悔改表现”: (一)认罪悔罪; (二)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 (三)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 (四)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假释的程序与减刑相同,同时,《刑法》也明确规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进行假释。 拓展延伸 假释资格的评估程序与条件 假释资格的评估程序与条件是确定被判刑人是否符合获得假释的资格要求的重要依据。评估程序通常包括收集被判刑人的个人信息、犯罪记录以及在监狱中的表现等方面的资料。评估条件包括犯罪性质、刑期、犯罪记录、对社会的威胁程度等因素。评估结果将影响是否给予假释、假释的时间和假释条件的制定。评估程序与条件的确立旨在确保假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保护社会安全。通过严格的评估程序与条件,可以更好地平衡被判刑人的权益与社会的利益,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效果。 结语 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是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或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适用假释有例外情况,如国防、外交等特殊需要,需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确有悔改表现是适用假释的关键条件,包括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教育改造和劳动任务。假释程序与减刑相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进行假释。评估程序与条件的确立旨在保证假释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平衡被判刑人权益与社会利益,实现刑罚的目的和效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八节 技术侦查措施 第一百五十三条 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但是,不得诱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发生重大人身危险的方法。 对涉及给付毒品等违禁品或者财物的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实施控制下交付。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节 羁 押 第一百四十九条 下列案件在本规定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应当制作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在期限届满七日前送请同级人民检察院层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二个月: (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四十五条 对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后,除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制作逮捕通知书,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逮捕通知书应当写明逮捕原因和羁押处所。 本条规定的“无法通知”的情形适用本规定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 无法通知的情形消除后,应当立即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对于没有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家属的,应当在逮捕通知书中注明原因。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