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假释制度的法律性质? |
释义 | 假释制度是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经过教育改造、悔改表现等条件,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假释的条件依据刑法规定,但对累犯以及严重暴力犯罪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假释决定时,还要考虑其对社区的影响。 法律分析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患有严重疾病,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的条件具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拓展延伸 假释制度的法律性质:权责与限制 假释制度的法律性质涉及权责与限制。假释是一种法律机制,旨在提供对罪犯的暂时释放,以便重新融入社会。它赋予罪犯一定的权利,如获得自由和重新开始的机会。然而,假释也带来了一系列责任和限制。罪犯必须遵守特定的条件,如遵守法律、定期报到、接受监督等。此外,假释权责还涉及对罪犯行为的约束,以确保社会安全。违反假释条件可能导致假释的撤销和重新入狱。因此,假释制度的法律性质在于平衡罪犯权益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犯罪的预防和社会的恢复。 结语 假释制度作为一种法律机制,旨在提供对罪犯的暂时释放,以便重新融入社会。它赋予罪犯一定的权利和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责任和限制。罪犯必须遵守特定条件,并接受监督,以确保社会安全。违反假释条件可能导致撤销和重新入狱。假释制度的法律性质在于平衡罪犯权益与社会安全,促进犯罪预防和社会恢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