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方法 |
释义 | 医疗事故争议解决途径、责任划分和赔偿方式简介。医患双方可通过协商、调解或民事诉讼解决争议。责任划分包括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 法律分析 一、医疗事故争议解决途径有哪些 医疗事故争议解决途径有: 1.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医患双方共同协商达成的解决方案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当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只具有合同上的法律效力。 2.通过第三方进行调解解决。在实践中一般由卫生行政部门主持进行调解,具体医调委组织调解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在纠纷解决中,不做独立的意思表示,只起到促成当事人形成一致意思表示的目的。调解协议和协商协议一样,具有合同效力。 3.通过民事诉讼进行解决。医患双方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人民法院所做出的判决和调解,都属于国家公权力对民事活动的干预,具有强制性、终局性和权威性。 二、医疗事故责任划分具体标准 医疗事故责任划分具体标准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1.完全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赔偿全部损失的100%) 2.主要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60-90%) 3.次要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赔偿全部损失的20-40%) 4.轻微责任: 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赔偿全部损失不超过10%) 实践中还存在对等责任:即医、患双方各负担50%。 三、当事人发生医疗事故如何进行赔偿 当事人发生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可以要求以下进行赔偿: 1.医疗费。 2.误工费。 3.住院伙食补助费。 4.陪护费。 5.残疾生活补助费。 6.交通费。 7.住宿费。 8.精神损害抚慰金。 9..被扶养人生活费。 结语 以上是医疗事故争议解决途径、责任划分标准及赔偿方式的相关内容。在医患双方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协商、调解或民事诉讼解决纠纷。责任划分根据医疗过失行为的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对于受害方,可以要求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等赔偿。 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第九条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医师经相关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可以增加执业范围。法律、行政法规对医师从事特定范围执业活动的资质条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