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假释后需要再次入狱吗? |
释义 | 假释是指对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后,根据其悔改表现和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程度,有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假释后即可出狱,但需通过假释考验期,有期徒刑的考验期限为未执行完的刑期,无期徒刑的考验期为10年。 法律分析 假释后不用在坐牢。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罚后,因为其认真遵守监规,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确实有悔改的表现,并且没有在犯罪的危险,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制度。假释后,即可出狱,但存在假释考验期,有期徒刑的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考验期为10年。 拓展延伸 假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再次入狱的影响 假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再次入狱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假释是为了给犯罪者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并重新融入社会。然而,如果一个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可能会再次陷入犯罪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缺乏支持或资源,他们可能会面临更高的再次犯罪风险。因此,为了减少再次入狱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重视假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和支持,为假释者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成功地重新融入社会,实现改过自新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假释制度的目标,减少犯罪率,保护社会安全。 结语 假释制度是一种为犯罪者提供改过自新机会的制度,通过认真遵守监规、积极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的犯罪分子可以在一定刑罚执行后获得提前释放。然而,假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再次入狱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减少再次犯罪风险,我们应注重假释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培训和支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成功融入社会,实现改过自新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假释制度的目标,维护社会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