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故意报警扰乱公共秩序属违法行为,要受治安行政处罚。对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的案件,应告知报案人向其他主管机关报案。重复报案、正在办理或已办结的案件应解释不再接受登记。报假警处以拘留五日以上十日以下,并可罚款五百元以下;情节较轻者拘留五日以下或罚款五百元以下。 法律分析 报警情,会造成警力资源浪费,属于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到治安行政处罚。扰乱公安机关工作秩序将被追责,对明显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的报案事项,应立即告知报案人向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报案。对重复报案、案件正在办理或已经办结的,应向报案人作出解释,不再重复接报案登记。报假警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拓展延伸 虚假报警:派出所的应对策略与实践 虚假报警是一种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对于派出所来说,应对虚假报警是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有效应对虚假报警,派出所采取了多种策略与实践。首先,建立了健全的报警接警机制,通过加强对报警信息的核实和筛查,能够及时辨别虚假报警。其次,加强与社区的合作,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减少虚假报警的发生。此外,派出所还加强了对报警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虚假报警后果的认识,从而减少虚假报警的发生。同时,加强对虚假报警者的打击力度,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起到震慑作用。综上所述,派出所通过多种策略与实践,有效应对虚假报警,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秩序。 结语 虚假报警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将受到治安行政处罚。派出所通过建立健全的报警接警机制、加强与社区合作、加强教育宣传和打击力度等多种策略,有效应对虚假报警,维护社会安全秩序。让我们共同携手,杜绝虚假报警,共建和谐社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