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合同诈骗手段有哪些? |
释义 | 合同欺诈是指以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作废的票据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欺骗对方,或收取财物后逃匿,或使用其他方法骗取财物。 法律分析 (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这里所称的票据,主要指能作为担保凭证的金融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等。 所谓其他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这里所说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种方法以外; 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骗取合同约定的由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但报财物为目的的一切手段。 拓展延伸 揭秘劳动合同诈骗的常见手段 劳动合同诈骗是一种不法行为,旨在通过欺骗、虚假陈述或其他手段获取不当利益。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劳动合同诈骗手段: 1.虚假招聘:诈骗者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吸引求职者申请,并要求缴纳招聘费用或交纳培训费用,最终没有真实的工作机会。 2.薪资欺诈:诈骗者在劳动合同中故意隐瞒或虚报薪资待遇,以吸引求职者接受工作。一旦求职者开始工作,他们可能会发现实际薪资远低于合同中承诺的金额。 3.虚假合同:诈骗者制作虚假的劳动合同,包含虚假的职位、工作内容或待遇。这种手段旨在欺骗求职者签署合同后,将其置于不利的工作环境中。 4.假冒用人单位:诈骗者冒充知名企业或政府机构,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求职者在相信自己被正规用人单位录用后,可能会被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支付一些费用,以获取所谓的入职资格。 5.偷窃个人信息:诈骗者通过虚假的招聘网站或邮件,诱使求职者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等。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导致财务损失或身份盗窃。 6.虚假培训:诈骗者以提供培训为名义,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上提供的培训内容质量低劣或根本不存在。 为了避免劳动合同诈骗,求职者应保持警惕,仔细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与正规用人单位签订合法合同,并在有疑问时咨询专业的法律顾问。 结语 劳动合同诈骗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虚假招聘、薪资欺诈、虚假合同、假冒用人单位、偷窃个人信息和虚假培训等。为了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求职者应保持警惕,核实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不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与正规用人单位签订合法合同,并在疑问时咨询专业法律顾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由劳动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