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失去公民身份与犯罪后被判刑的关系 |
释义 | 犯罪并被判刑不会导致失去公民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公民,包括被判刑的犯罪分子。无论刑罚如何,只要是具有国籍的自然人,仍然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法律分析 犯罪后被判刑就失去公民身份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犯罪后被判刑没有失去公民身份。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均是我国公民。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只要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均是我国公民。哪怕是被判处死刑且被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立即执行的,在执行前存活期间,仍然是我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拓展延伸 失去公民身份对犯罪判刑的影响:法律制度与社会后果 失去公民身份对犯罪判刑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失去公民身份可能会对犯罪判刑产生一系列影响。首先,失去公民身份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法律地位发生变化,他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法律权益和保护。其次,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失去公民身份可能会影响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刑罚量刑标准,可能会面临更严厉的刑罚。此外,失去公民身份还可能影响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刑罚执行方式,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从社会后果的角度来看,失去公民身份可能会导致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社会中面临更多的歧视、排斥和边缘化,可能会对其社会复原和重返社会造成困难。总之,失去公民身份对犯罪判刑的影响不仅涉及法律制度的运作,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结语 总结来说,犯罪后被判刑并不会导致失去公民身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公民,无论是否被判处刑罚。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失去公民身份可能会对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法律地位、刑罚量刑标准和刑罚执行方式产生影响。此外,失去公民身份还可能带来社会后果,如歧视和边缘化。因此,对于犯罪判刑和公民身份的关系,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制度和社会公正。 法律依据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 敲诈勒索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的; (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数额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百分之八十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