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劳动者可以解除哪些事实劳动关系? |
释义 | 劳动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形包括:用工双方合意解除劳动关系;过失性辞退和非过失辞退导致劳动关系解除;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26条规定的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经济性裁员和企业富余职工辞职导致劳动关系解除。 法律分析 劳动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形有: 1、用工双方合意解除劳动关系 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期满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未履行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则不再履行。按照《劳动法》第24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的,没有必要分清是谁的责任导致。 2、过失性辞退和非过失辞退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 过失性辞退即劳动者的行为违反《劳动法》和行政法规的规定,由用人单位予以辞退而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消灭。即《劳动法》第25条规定的情形;非过失性辞退是指非因职工原因由用人单位辞退职工而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情形,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因工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时,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3、经济性裁员和企业富余职工辞职导致劳动关系解除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或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被裁员人员即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劳动法》第27条对此类劳动合同的解除作了明确规定。企业富余人员辞职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是允许的,同样也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 拓展延伸 劳动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劳动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和程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劳动者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解除事实劳动关系:1)工资未按时支付或支付不足;2)工作环境存在严重安全隐患;3)遭受虐待、歧视或其他不公平待遇;4)劳动合同被违法变更或解除;5)劳动条件严重恶化等。其次,劳动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程序包括:1)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解除申请;2)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3)如协商无果,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机构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仲裁。劳动者在解除事实劳动关系时应注意合法权益的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结语 劳动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形多种多样。一方面,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关系,遵循劳动合同约定。另一方面,劳动者的过失性辞退或非过失辞退也会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此外,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提前30天书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如劳动者患病或因工损伤无法工作,或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等。经济性裁员和企业富余职工辞职也会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劳动者解除事实劳动关系的条件和程序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九条 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六十四条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