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院作出民事诉讼判决书的具体时间限制是多久? |
释义 | 民事诉讼开庭后判决书下达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但有审理期限;开庭前需准备身份证、授权委托书、证据等;庭审过程包括陈述、宣读状词、出示证据、质证、辩论等;庭审结束后可考虑调解,审判记录需仔细核对。 法律分析 一、民事诉讼开庭后判决书多久下达 1、无论是民事诉讼法或者刑事诉讼法,均没有规定开庭后几日内应当下达判决,只是规定了案件的审理期限。 2、《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四十九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一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二、民事案件开庭程序 一、开庭前的准备 1、记得带自己的身份证及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授权委托书、证据原件。 2、出庭人员需将法律文书(包括但不限于答辩状反诉状追加当事人申请书鉴定人出庭申请书)自行在家中念三遍以上,熟悉之。 3、如对方的人事攻击(当面辱骂),不可对骂,只需要求承办法官训诫对方,并要求将对方的语言记录在案,一般情况下均有效果。离开法院时,先走或等对方离开后再走,尽量不与对方碰面或同行。 4、答辩状反诉状追加当事人申请书鉴定人出庭申请书均立即提交法庭。 二、庭审调查。 1、原告陈述起诉的请求和理由,或者宣读起诉状。 2、被告宣读答辩状,并宣读反诉状(如法官指出,需另案起诉,可暂停宣读反诉状)。宣读追加当事人申请书。 3、由原告方出示证据(不排除原告方有证人出庭)。 4、被告方进行质证,质证意见:原告证据或证人证言不认可、不真实、不合法。切记,将对方的举证全部带回或复印带回,以便研究. 5、由被告方出示证据,并申请鉴定人出庭。原告方进行质证。 6、双方发问,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事,就回答:不清楚、不明白。 三、法庭辩论 1、由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表辩论意见。 2、由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表辩论意见(见答辩状、反诉状观点)。 3、原告作最后陈述。 4、被告作最后陈述。坚持答辩状、反诉状观点。 四、法庭调解: 1、原告是否同意调解?谈调解意见。 2、被告是否同意调解?具体调解意见向公司领导汇报。 3、认真查看法庭记录,如无误,就签上自已的名字,如内容有错误,可要求更正。(并可要求复印庭审笔录或对庭审笔录用手机照相) 结语 根据以上内容,结论如下: 民事诉讼开庭后判决书的下达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审理期限的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普通程序案件应在立案后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简易程序案件应在立案后三个月内审结。开庭前需要准备身份证、授权委托书和证据原件等材料。庭审过程包括陈述起诉、宣读答辩状和反诉状、出示证据、质证、发问等环节。庭审结束后可进行法庭辩论和调解。请注意核对庭审记录,并可要求复印庭审笔录或拍照备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的程序审理案件,可以一次开庭审结并且当庭宣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审判组织 第一百八十三条 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但是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三人或者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至七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人民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案件,由审判员三人或者五人组成合议庭进行。 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应当是单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审判组织 第一百八十五条 合议庭开庭审理并且评议后,应当作出判决。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