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判处死刑后的上诉条件" |
释义 | 行为人罪该处死刑,但若不符合条件,则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死缓罪犯在缓期执行期间,若无故意犯罪则减为无期徒刑,有重大立功表现则减为十五至二十年有期徒刑,最终刑期不少于12年(不含缓期执行的2年),缓期执行期间从判决确定日起计算。 法律分析 1、行为人罪该处死刑,如果行为人罪不该处死刑,则不能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2、不必立即执行,一般是指罪该处死刑的罪犯,有投案自首、立功表现或有其他从宽处罚的法定条件,或者犯罪主体在智力上存在明显障碍,或者被害人本身有明显过错等。 死缓罪犯如何减刑 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二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二年)。 死缓期间的计算。根据刑法第51条规定,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死刑上诉程序的法律要求和程序 死刑上诉程序的法律要求和程序是确保被判处死刑的被告在判决后能够行使上诉权利的一套规定和程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判处死刑的被告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以争取对原判的审查和改判。上诉程序通常包括递交上诉申请、审查上诉材料、开庭审理、辩论、法庭判决等环节。法律要求上诉程序必须公正、公平,确保被告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此外,上诉程序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定时间限制和程序规定,以确保上诉程序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结语 死缓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若无故意犯罪,二年后可减为无期徒刑;若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后可减为十五至二十年有期徒刑。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刑期不得少于十二年。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上诉程序应公正、公平,保障被告合法权益,遵守法定时间和程序规定,确保有效和及时。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七条 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认罚的,应当记录在案,并在提请批准逮捕书中写明有关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 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驾驶人员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擅离职守,与他人互殴或者殴打他人,危及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章 特别程序 第二节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三百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犯罪案件: (一)雇凶伤害他人的; (二)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 (三)涉及寻衅滋事的; (四)涉及聚众斗殴的; (五)多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六)其他不宜和解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