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在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对社会有益时,需要考虑行为的性质、目的和后果等因素。如果行为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促进社会进步,那么可以认为该行为对社会有益;反之,如果行为具有消极意义,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就会危害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于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救人、维护公共利益等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良好社会影响的行为,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被告人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综上所述,对于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对社会有益,需要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如果能够证明该行为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那么就可以认定该行为没有危害社会秩序,被告人也可获得轻或减轻处罚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