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是否有限制员工离职后从事相关行业
释义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为保护商业秘密和防止不正当竞争而对员工约定的一种限制。根据《劳动合同法》,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为2年。对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约定的超过2年的竞业限制期限,是否有效存在争议。劳动合同法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经济补偿和违约金。竞业限制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法律分析
    一、是否存在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也叫:竞业禁止)是指用人单位对本单位关键岗位、掌握本单位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通过一定方式约定在其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和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从事相同的职业或自行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的一种限制,而用人单位为此要付出一定的经济补偿。其目的主要是用人单位为了防止本单位重要商业秘密的泄露和不正当竞争,是《劳动法》赋予用人单位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二、竞业限制期限超过两年是否有效
    《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以及一些地方规定的竞业限制期限都是3年。但由于现在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般商业秘密经过两年基本上已丧失了秘密性,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为2年。
    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约定的竞业限制期限超过2年,那么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这种约定是否仍然有效,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竞业限制期超过2年的约定与明显违反《劳动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因此这种约定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变成无效条款。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但由于双方约定竞业限制期时《劳动合同法》并未施行,因此,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原来的约定仍然有效,双方需按原约定执行。
    三、与是否存在竞业限制有关的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23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24条的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语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而约定的一种限制,旨在防止商业秘密泄露和不正当竞争。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为2年。对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约定的超过2年的竞业限制期限,是否有效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种约定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变为无效条款,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原约定仍然有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3条和第2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经济补偿和违约金等相关事项。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
    《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
    [5]《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