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的界定 |
释义 |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满足法律规定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外部表达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其分类包括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以及主行为和从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成年人和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周岁以上未成年人。 法律分析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合法行为的一种。指的是行为人以法律规定的条件已满足为前提,将一定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从而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如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主要分类: (1)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一方还是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其可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2)根据其是否必须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3)依据其行为生效是否以标的物的交付为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诺成行为自当事人达成合意时成立,当事人交付标的物为履行其义务;而实践性行为自当事人交付标的物时成立,交付标的物为行为成立的要件。 (4)根据其相互间的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主行为和从行为。从行为依赖于主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拓展延伸 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和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依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条件,包括主体、客体、目的和形式等要素。主体是指能够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客体是指行为的对象,可以是财产、权益或其他法律利益;目的是指行为的目标和动机;形式是指行为的表现方式和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求。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主要包括生效、成立、变更、终止等效力。要素和效力的明确界定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民事法律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依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以及主行为和从行为等。民事法律行为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目的和形式,而其效力主要涉及生效、成立、变更和终止等。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合法行为的一种,要求行为人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并将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以引起一定的法律效果。对于正确理解和适用民事法律行为,明确要素和效力的界定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