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实际负责人、负责人员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职权或者职责形成的便利,不法地占有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或者对上级或者有关部门作出虚假报告、谎报、漏报,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证明职务犯罪的故意或过失,需要结合具体案件事实进行分析。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实际负责人、负责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职权或者职责形成的便利,不法地占有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或者对上级或者有关部门作出虚假报告、谎报、漏报,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对指控的事实、证据提出质证、辩解。对指控的罪名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组织调查取证,依法作出裁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对于罪犯应当负担的刑事责任,法律应当作出规定。” 以上法律依据可以说明,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故意或过失。同时,刑法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对指控的事实、证据提出质证、辩解,并且法律规定了罪犯应当负担的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