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处罚构成诽谤罪者? |
释义 | 构成诽谤罪的行为人将受到刑事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构成诽谤罪的关键是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无论捏造者是行为人本人还是他人,只要是虚假事实即可构成犯罪。情节严重的标准包括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严重后果、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且再次诽谤他人、网络诽谤信息被点击或转发达到一定次数等。告诉才处理的原则适用于一般情况,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除外。 法律分析 一、构成诽谤罪怎么处罚 1、行为人构成诽谤罪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等情况。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诽谤罪的构成分析 1、诽谤罪的关键是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因为捏造本身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的行为。散布捏造的事实容易使人误信,有损对他人的社会评价。主观上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客观上实施了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至于这个虚假事实是自己捏造的,还是其他人捏造的在所不论,只要是虚假事实,就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2、诽谤行为情节严重才成立犯罪,何为”情节严重“,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如果利用网络事实诽谤行为,一般认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的行为。 3、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所谓”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自己或者近亲属到法院起诉,才能启动司法程序。是否追究刑事责任,人民法院需要根据案件的证据审理后作出判决。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也就是说,在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等情形下,就不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了。这时,公安等司法机关就可以主动启动司法程序,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结语 构成诽谤罪的惩罚方式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名誉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产生恶劣影响等情况。诽谤罪的构成要素是散布捏造事实,主观上明知散布的是虚假事实且希望或放任损害他人名誉的结果发生,客观上实施了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情节严重的标准包括导致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或者在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后再次诽谤他人,或者利用网络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除非涉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等情形,公安等司法机关可主动启动司法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