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探讨法律中关于撤诉的规定 |
释义 | 撤诉程序及法律规定:在一审中,原告可在判决前随时提出撤诉,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在二审中,上诉人有权撤诉,同理。申请撤诉需满足条件:由原告或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提出,自愿且符合法律规定。撤诉的法律后果包括:撤诉前不发生诉讼时效中断,原告可享有再次起诉权,但需注意起诉时效。撤诉案件的受理费由原告负担,减半收取。有些原告滥用撤诉权,需了解撤诉的法律后果以保护自身权益。 法律分析 在起诉过程中,经常可能会遇到上诉人与受诉人因为达成了某种和解,而出现上诉人撤诉的情况,是满足相应的法律规定,并且,撤诉也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时间的,关于撤诉的时间,相关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呢? 一、关于撤诉的时间的 1、在一审中,原告在判决前随时可以提出撤诉,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的操作惯例并不相同。 2、在二审中,有权撤诉的不是原告,而是上诉人,同理,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 二、申请撤诉应符合的条件: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诉讼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享有撤诉权。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申请撤诉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提出撤诉申请的人必须是原告或者经过原告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对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原告,由他的法定代理人提出。 (2)申请撤诉必须自愿。 (3)申请撤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即撤诉不得侵犯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违反公序良俗或规避法律企图逃避法律制裁。 (4)申请撤诉须在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 三、撤诉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撤诉具有以下法律后果: (1)原告起诉后在民事诉状送达被告前撤诉的视为没有提起诉讼,不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2)原告享有再次起诉权。即原告撤诉后,在诉讼时效内以同一诉讼请求再次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但是原告撤诉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对继承权纠纷,自继承之日起超过20年的起诉,在受理后经审查发现时效已届满,且原告不撤诉,被裁定驳回起诉后,原告不得再次起诉。 (3)撤诉的案件,案件受理费由原告负担,减半收取。当前,有些原告正是对撤诉的法律后果不明白而滥用申请撤诉权,以至于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结语 撤诉是民事诉讼中一种常见情况,但其时间和程序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在一审中,原告可在判决前随时提出撤诉,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在二审中,有权撤诉的是上诉人,同理,是否准许也由法院决定。申请撤诉需满足条件,包括提出撤诉的人必须是原告或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并且必须自愿且符合法律规定,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逃避法律制裁。撤诉具有法律后果,如撤诉前视为未提起诉讼,不中断诉讼时效;原告享有再次起诉权,但有些案件会有特殊限制。撤诉案件的受理费由原告负担,减半收取。了解撤诉的法律后果对于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20修订):第六条 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附有下列材料: (一)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二)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三)涉案物品清单; (四)有关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 (五)其他有关涉嫌犯罪的材料。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20修订):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2020修订):第一条 为了保证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依法惩罚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以及其他罪,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制定本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