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诉讼管辖法院的级别 |
释义 |
法律主观: 级别管辖就是划分行政案件由哪级法院管辖,一般是根据案件的性质,影响大小,案件的重大、复杂、疑难的程度和被告单位的行政级别等因素决定。 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是怎样的 1、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 (1)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2)海关处理的案件; (3)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4)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举例: 张三被县政府罚款300元,不服,欲提起行政诉讼,张三去县法院还是市中院起诉?答案是市中院,原因在于县政府属于被告级别高中的县级以上政府即县、市、省三级政府。如果张三被市公安局罚款300元,那么张三应该去县法院还是市中院起诉? 解析: 张三应该去县法院,因为市公安局是市政府的职能部门,不是国务院的部门,所以应该当做一般情形来对待。如果张三被公安部罚款300元,那么张三应该去市中院起诉。 法律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法》第十六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法》第十五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二)海关处理的案件;(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行政诉讼法》第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法律客观: 公民要提起行政诉讼,应按照人民法院要求提交申诉书(诉状),申诉书要写明原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等,被告名称、法定代表人、职务、地址、电话、邮编等,写明所指控的根据(包括事实错误、法律错误、程序形式缺陷、越权、滥用权力等)诉讼请求(包括撤销或变更决定、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然后要确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范围作了明确的分工:1.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2.对确认发明专利权、海关处理的案件,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级人民法院还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3.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一般行政案件要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根据《行政诉讼法》的地域管辖规定:1.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2.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4.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
随便看 |
- 多寄了一部手机,对方不退怎么办?
- 多寄了一部手机,对方不退怎样办?
- 手机被偷三天还有钱,报警了,还没查出来,咋回事 法律问题
- 手机被偷三天还有钱,报警了,还没查出来,咋回事?
- 手机被偷三天还有钱,报警了,还没查出来,咋回事
- 多寄了一部手机,对方不退应该怎么办?
- 手机被偷三天还有钱,报警了,还没查出来,咋回事
- 手机被偷三天还有钱,报警了,还没查出来,咋回事
- 手机被偷三天还有钱,报警了,还没查出来,咋回事 -法律知识
- 手机欠费几个月是交几个月的钱
- 手机卡给了朋友然后结果显示诈骗但是我根本没有参与
- 手机丢了三天了还可以报案吗
- 手机被偷多久报警有效
- 手机丢了半个月还能报警吗
- 不知情收到偷来的手机如何判
- 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需要什么条件
- 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需要哪些条件
- 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需要什么条件
- 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需要什么条件?
- 因感情不和分居时间要怎么算
- 在工地不小心被钉子算不算工伤?
- 在工地不小心被钉子算不算工伤
- 钉子扎脚工伤怎么赔偿
- 钉子扎脚工伤怎么赔偿
- 钉子扎脚工伤怎么赔偿
- 犯罪心理紧张
- 犯罪心理量变
- 犯罪心理内化
- 犯罪心理强化
- 犯罪心理统计
- 犯罪心理外化
- 犯罪心理形成
- 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 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 犯罪心理选择
- 犯罪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派
- 犯罪心理诊断方法
- 犯罪心理质变
- 犯罪心理治疗
- 犯罪心理转化
- 犯罪信念
- 犯罪形式
- 犯罪形态
- 犯罪行为
- 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因素
- 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因素
- 犯罪行为公式
- 犯罪行为结构变化
- 犯罪行为深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