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遭到起诉,是否先进行调解? |
释义 | 民事案件审理中的调解程序是重要的一环,可以在起诉后、开庭前进行。调解依法进行,要求当事人自愿接受,并在案件事实无争议、证据充分、是非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在庭前调解,并在判决前进行调解。调解书经双方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若调解不成,法院将及时作出判决。 法律分析 起诉后先调解,调解不成就开庭,判决前再调解。 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很重要的程序,并没有规定在哪一阶段才能调解。庭前调解完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原则进行的,并且强调要在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的前提下,对当事人双方在案件事实上无争议,证据充分,是非明确,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的情况下进行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在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后,可以径行调解。” 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不成的,如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拓展延伸 调解: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 调解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通过调解,当事人可以避免漫长的诉讼程序,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调解的核心在于双方自愿达成协议,通过中立第三方的帮助,促使双方相互妥协,达成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调解不仅可以解决法律纠纷,还可以修复双方关系,保持商业合作的持续性。它注重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强调双方利益的平衡。通过调解,当事人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和谐社会关系。因此,调解被视为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值得各方积极探索和应用。 结语 调解是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既能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又能修复双方关系,保持持续合作。调解并无特定阶段,但必须基于当事人自愿、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等前提进行。法庭辩论终结前仍可进行调解,调解书签收后具有法律效力。调解注重双方沟通和理解,平衡双方利益。通过调解,当事人能更好地保护权益,维护社会和谐。因此,调解被视为最佳途径,值得广泛探索和应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六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八条 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条 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与调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