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形有哪些 |
释义 | 免除处罚情节是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作出有罪宣告但免除刑罚处罚的情节。与不构成犯罪不同,免除处罚是基于犯罪成立的前提下的特殊情况处理方式。对于犯罪情节轻微,可以根据《刑法》第37条采取非刑罚的处理方法。根据《刑法》第63条,具有减轻处罚情节的犯罪分子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法律分析 免除处罚情节,是指对犯罪分子作出有罪宣告,同时根据《刑法》规定据以免除其刑罚处罚的情节。它是以行为人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为前提的,只是由于具有法定免除处罚的情节,才免除其刑罚处罚。这与《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的不认为是犯罪有原则区别,后者是不构成犯罪,根本就不存在免除刑罚问题。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依照《刑法》第37条的规定,在判决免予刑事处罚的同时,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采用非刑罚的方法处理,即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人民法院交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我国《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应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个幅度内量刑处罚,因其具有减轻处罚的情节,应当减轻到较轻的另一幅度,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内量刑处罚。此处的以下不应当包括本数三年。 拓展延伸 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形:法律对特定情况下的宽大处理 法律对特定情况下的宽大处理,是指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法律可以采取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措施。这种处理方式通常基于对个案的综合考量,考虑到犯罪行为的性质、社会影响、被告人的主观意识、悔罪表现等因素。例如,在少年犯罪中,法律常常倾向于采取教育、矫正为主的方式,以期改变未成年人的行为,减轻其未来的不良影响。此外,对于初犯、犯罪动机较轻、情节较轻微的案件,法律也会考虑给予宽大处理,以鼓励被告人的改过自新。总之,法律对特定情况下的宽大处理能够体现社会正义,平衡刑罚的严厉性与对被告人的人道关怀。 结语 免除处罚情节是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作出有罪宣告的同时,根据特定情节免除其刑罚处罚。与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不同,免除处罚情节是在犯罪成立的基础上,根据法定情节予以减轻刑罚。对于轻微犯罪情节,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可以采用非刑罚的方式处理,如训诫、责令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行政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法律对特定情况下的宽大处理能够体现社会正义,平衡刑罚的严厉性与对被告人的人道关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正):第四章 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七条 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但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有关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强证据材料移交、接收衔接,完善案件处理信息通报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正):第五章 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六条 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方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正):第四章 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当事人有违法所得,除依法应当退赔的外,应当予以没收。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所取得的款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违法所得的计算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