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宣告后是否可以当庭释放? |
释义 | 《刑法》规定,只有当庭宣布无罪或免除刑罚的情况下,犯罪分子才能当庭释放。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等。宣告缓刑时,还可以限制犯罪分子在缓刑期内的特定活动、区域和人际接触。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有附加刑,附加刑仍需执行。 法律分析 一般不能,只有当庭宣布无罪或者免除刑事处罚的,才能当庭释放。根据《刑法》规定,缓刑的考察机关的主体是公安机关,而由被宣布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所在的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拓展延伸 缓刑宣告后的监管方式和条件是什么? 缓刑宣告后的监管方式和条件是根据法律规定对被判缓刑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进行监管和管理的一种方式。监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报到、居住限制、禁止离境、社区服务、电子监控等。监管条件则根据个案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包括遵守法律、不再犯罪、积极参与教育、工作或康复活动等。监管机构会根据被判缓刑人员的行为表现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遵守监管条件。若被判缓刑人员违反监管条件,可能会面临撤销缓刑、重新判刑等后果。缓刑宣告后的监管方式和条件旨在促使被判缓刑的个体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并防止再次犯罪。 结语 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符合特定条件下可以宣告缓刑。宣告缓刑后,监管机构会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制定监管方式和条件,包括定期报到、居住限制、禁止离境等。被判缓刑的个体需遵守监管条件,否则可能面临撤销缓刑、重新判刑等后果。缓刑宣告旨在促使犯罪嫌疑人或罪犯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并防止再次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修正):第三章 刑罚的执行 第四节 减刑、假释 第三十一条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符合法律规定的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条件的,二年期满时,所在监狱应当及时提出减刑建议,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后,提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九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六章 解除和终止 第四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社区矫正机构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后三十日内作出裁定,将裁定书送达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拟撤销缓刑、假释的,应当听取社区矫正对象的申辩及其委托的律师的意见。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社区矫正对象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执行。执行以前被逮捕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撤销缓刑、假释的,对被逮捕的社区矫正对象,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予以释放。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