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哪些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释义
    关于哪些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问题,
    一、哪些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一是违反宪法行为,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或具有特定地位的公职人员的某引起活动,与宪法的规定相违背或者相冲突,应当承担宪法责任的行为。
    二是民事违法,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该追究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
    三是行政违法,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四是经济违法,是指违反经济法律规范,应该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行为。
    五是刑事违法,是指触犯刑法,应受刑罚惩处的行为。
    行政违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广义的行政违法还包括行政相对人违法。我们采用狭义说。据此,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依法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这一概念反映了行政违法的三大特征:
    1、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的违法。与民事违法和刑事违法不同,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上的违法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当他们以行政主体身份或以行政主体名义出现时,他们的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首先,行政违法具有违法性,它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侵害了受行政法保护的行政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次,行政违法在性质上属于一般违法,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
    3、行政违法是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二、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亦称“非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行为中只有违反刑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按其性质和程度依法处理,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
    在当代的社会,违反现行《刑法》当中规定的行为都是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的,具体的就是按照我们国家《刑法》当中的规定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同的犯罪罪名追究的刑事责任具体是不一样的,也是有不同的量刑的标准。但是前提必须要符合犯罪罪名的构成要素。
    相关内容:刑事拘留如何解除 ?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现行犯是指正在实施犯罪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是指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其二,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对于何谓紧急情形,刑事诉讼法第80条和第163条对于公安机关的拘留和人民检察院的拘留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处理。一是对需要逮捕的,在拘留期限内依法办理提请批准逮捕手续;二是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而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直接向院移送起诉;三是在拘留期限内未能查明犯罪事实的,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继续侦查;四是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撤销案件。以上四种情况均需办案机关对刑事拘留予以解除。但在解除刑事拘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给被拘留人《释放证明书》,并在该文书中写明释放原因。2、对具有刑诉讼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除释放被拘留人外,还应撤销案件,而不能以放代撤。3、对机关不批准逮捕的被拘留人应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公安机关为需要补充侦查、要求复议复核的应变更强制措施。
    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吗?
    关于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吗?的法律问题,
    一、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吗?
    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
    1、违法行为中只有违反刑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
    2、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按其性质和程度依法处理,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
    犯罪与刑事违法行为区别具体如下:
    1、范畴不同,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的范畴;
    2、概念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较小,应依法受到刑罚以外的法律处罚。犯罪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3、行为后果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虽然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但同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损害,所以应受到相应处罚。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况且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还可能发展为犯罪,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而犯罪行为由于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受到得惩罚较重;
    4、特征区别,违法与犯罪的联系是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区别是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比违法行为严重,犯罪行为大多数要负刑事责任,违法行为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犯罪行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
    二、违章和违规的区别是什么?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而犯罪特指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刑法》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此外,违法和犯罪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处罚方式的不同。
    综上所述,违法行为一般情节比较轻微,会收到相应的行政处罚,而一般的行政处罚方式只有罚金和拘留。针对犯罪的刑罚是最为严厉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而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和剥夺政治权利三项。
    相关内容:刑事拘留如何解除 ?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现行犯是指正在实施犯罪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是指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其二,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对于何谓紧急情形,刑事诉讼法第80条和第163条对于公安机关的拘留和人民检察院的拘留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处理。一是对需要逮捕的,在拘留期限内依法办理提请批准逮捕手续;二是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而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直接向院移送起诉;三是在拘留期限内未能查明犯罪事实的,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继续侦查;四是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撤销案件。以上四种情况均需办案机关对刑事拘留予以解除。但在解除刑事拘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给被拘留人《释放证明书》,并在该文书中写明释放原因。2、对具有刑诉讼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除释放被拘留人外,还应撤销案件,而不能以放代撤。3、对机关不批准逮捕的被拘留人应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公安机关为需要补充侦查、要求复议复核的应变更强制措施。
    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吗?
    关于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吗?的法律问题,
    一、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吗?
    犯罪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相关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一种违法行为。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同时是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
    3、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确定任何一种犯罪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的条件。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所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行为的特征是指:
    1、主体性,行为的主体性涉及行为主体的问题,它揭示了行为是人的行为,将一定的行为归属于人。
    2、举止性,因果行为论曾经强调行为的有体性,即行为人在意欲的支配下,必须导致身体的运动,并惹起外界的变动,具有知觉的可能性。
    3、自愿性,行为的自愿性,只有在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才可归类于行为人。
    4、实行性,行为的实行性,是指作为罪体之行为具有实行行为的性质,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行为。
    无论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只要是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的,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法律责任的性质会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为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为刑事违法行为。
    相关内容:非法组织卖血罪的犯罪构成
    本罪的行为人是不具有相应资格的人以威胁、强迫等各种手段要求受害者卖血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危害到社会管理秩序,同时危害人生安全。本文就本罪的 先关规定作相应阐述。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血液管理制度,同时也对公共卫生造成妨害。为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源管理,保证血液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来建立我国的血液管理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1993年3月27日卫生部发布,I993年7月1日起施行)。依该管理办法,开展采供血业务,只能由取得采供血许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所谓采血是指采集、储存血液,并向临床或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血的行为,所谓血液,是指用于临床的全血、成分血和用于血液制品生产的原料血浆。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献血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的血源管理。凡参加献血的公民,应当依照规定到当地献血办公室进行登记,其他向采供血机构提供血液的公民,必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按规定向当地献血办公室,申请供血证。由此可见,只有献血办公室和采供血机构才有资格在其被许可的项目范围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开展采供血业务。除献血办公室或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组织血源供血。否则,即违反了血源和采供血管理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国家血液管理制度。同时该非法采集的血液流向社会后,即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的妨害。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行为。本罪客观特征集中表现为行为人将血液视为“商品”而组织他人加以出卖。“非法”是指违反我国献血法规定的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是一种纯属无私奉献的献血。《献血法》在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无偿献血制度,意味着对卖血行为及组织卖血行为的坚决取缔。因此,组织他人卖血的行为是非法的。
    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行为,具体说来,是行为人在组织他人卖血过程中实施了策划、指挥、领导的行为。在实践中,这种行为一般表现为动员、拉拢、联络、串联、制定计划、下达命令、分配任务、出谋划策等形式。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亦能成为本罪主体。单位犯本罪的,实行两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本条规定判处相应刑罚。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构成本罪。至于本罪是否以牟利为目的,本条未作规定,一般而言,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行为多以牟利为目的,但并不以此目的为构成要件。
    犯罪就是刑事违法行为吗?
    关于犯罪就是刑事违法行为吗?的法律问题,
    一、犯罪就是刑事违法行为吗?
    1、犯罪就是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总称,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法律制裁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行为则是指但触犯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事制裁的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
    (1)社会危害性不同。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犯罪行为较小,而犯罪行为则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侵犯的法律性质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侵犯的是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而犯罪行为则直接侵犯了刑法的规定。
    (3)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应受民事或行政制裁,而犯罪行为则应受刑事处罚。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所谓严重社会危害性,即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这样或那样严重损害的特性。犯罪的本质就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违法行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的是民事、经济违法行为,有的是行政违法行为。犯罪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即触犯刑律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当受刑罚处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
    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而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这三个基本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然具备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把犯罪与不犯罪、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区别开来。
    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比违法行为严重,犯罪行为大多数要负刑事责任,违法行为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还可能发展为犯罪,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而犯罪行为由于社会危害性较大,所以受到得惩罚较重。
    相关内容:违法所得的认定办法
    违法所得并不是刑法中专有的程序,在行政处罚当中也是有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的,而且还有相关的违法所得认定办法。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违法所得认定办法的内容,仅供参考。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
    第37号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施行之日起,我局发布的5件关于违法所得计算方法的规范性文件(目录附后)予以废止。
    附:废止的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目录
    局长周伯华
    二OO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公正、有效行使职权,正确实施行政处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违法所得的基本原则是:以当事人违法生产、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当事人直接用于经营活动的适当的合理支出,为违法所得。
    本办法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违法生产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生产商品的全部销售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
    第四条违法销售商品的违法所得按违法销售商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第五条违法提供服务的违法所得按违法提供服务的全部收入扣除该项服务中所使用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第六条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违法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
    第七条违法承揽的案件,承揽人提供材料的,按照本办法第三条计算违法所得;定做人提供材料的,违法所得按本办法第五条计算。
    第八条在传销违法活动中,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式传销的违法所得按当事人的全部收入计算;团队计酬式传销的违法所得,销售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生产商品的原材料购进价款计算;销售非自产商品的,按违法销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所售商品的购进价款计算。
    第九条在违法所得认定时,对当事人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前依据法律、法规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已经支出的税费,应予扣除。
    第十条本办法适用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非法所得”的认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认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政府规章对“违法所得”、“非法所得”的认定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附:废止的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目录
    1.关于广告经营违法案件非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
    工商广字〔1991〕第337号
    2.对《关于境外杂志社在国内非法承揽广告情况报告》的批复
    广字〔1992〕第24号
    3.关于查处委托加工经营中违法经济案件违法所得计算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7〕第4号
    4.关于违法广告处罚中非法所得的计算问题的答复
    工商广字〔1998〕第24号
    5.关于违法所得是否等同非法所得有关问题的答复
    工商广字〔2000〕第74号
    违法所得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行为人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而所获得的财物,又区分为行政违法所得与刑事违法所得。 在计算违法所得之前,首先要对违法所得进行一个认定,看看哪些是属于违法所得而哪些不属于,这样才能有利于正确的计算相关违法所得的数额。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犯罪吗?
    关于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犯罪吗?的法律问题,
    一、刑事违法行为就是犯罪吗?
    刑事违法行为,不一定都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即做出违反法律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比如,不满16周岁的有些刑事违法行为,或精神病人发病时所干的刑事违法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不能认定为犯罪行为,也就是不属于犯罪。但犯罪行为就一定是刑事违法行为(即: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
    二、一般违法与刑事违法的区别是什么?
    1、社会危害性大小不同。犯罪不一般违法社会危害性要大。
    2、触犯的法律类型不同。从客观方面来看,构成犯罪要求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违法则是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关于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
    3、认定的机关不同。是否构成犯罪必须由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的方式进行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无权决定他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构成违法则可以由公安、工商、税务等等一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加以认定。
    4、法律后果不同。被认定为犯罪,可能被判处刑罚,而违为则接受行政处罚联系。
    三、涉嫌违法被刑事拘留后会放人吗?
    涉嫌违法被刑事拘留后可能会放人,刑事拘留37天后可以有以下几种处理结果:
    1、逮捕,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经检察院批准逮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2、释放,针对的是无罪或证据不足的情形,即没有证据证实或证据不足以证实其所涉的罪行。
    3、释放,同时处行政拘留(可以折抵,不需要再执行行政拘留),针对的是罪轻,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要追究行政责任。
    4、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针对的是没有逮捕必要和证据不足,需要继续侦查的。
    如果犯罪嫌疑人涉嫌刑事违法行为的也并不一定的就意味着一定就视为构成了犯罪的行为,如果有符合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的或者是犯罪嫌疑人是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的,那么即使出现了刑事违法行为的也不会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意味着不属于犯罪行为。
    相关内容:刑事拘留如何解除 ?
    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现行犯是指正在实施犯罪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是指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其二,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对于何谓紧急情形,刑事诉讼法第80条和第163条对于公安机关的拘留和人民检察院的拘留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根据案件情况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分别作出处理。一是对需要逮捕的,在拘留期限内依法办理提请批准逮捕手续;二是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而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直接向院移送起诉;三是在拘留期限内未能查明犯罪事实的,办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继续侦查;四是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撤销案件。以上四种情况均需办案机关对刑事拘留予以解除。但在解除刑事拘留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给被拘留人《释放证明书》,并在该文书中写明释放原因。2、对具有刑诉讼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除释放被拘留人外,还应撤销案件,而不能以放代撤。3、对机关不批准逮捕的被拘留人应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书。公安机关为需要补充侦查、要求复议复核的应变更强制措施。
    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危险后果
    1、对被害人的危害。违法犯罪最直接的危害后果就是被害人,不管是侵犯财产型犯罪,还是侵犯生命权、健康权的暴力犯罪。大多的侵害对象都是人或是被害人的物。2、对被害人家人的危害。 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发生,既会对被害人造成经济的、健康的或生命的损害,还必定对被害人的家庭造成间接伤害。3、对自家人的危害。 违法犯罪不但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危害,而且给自己父母,也会带来无穷的灾难。4、犯罪对自己的危害。 犯罪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它会因此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真正一失足成千古恨,况且后悔已晚、痛恨已晚。5、具有社会危害性。即行为人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这是构成犯罪最本质或最基本的特征。一种行为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或者说没有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定,也就没有必要通过法律予以制止或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主要包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行为;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一规定要求,构成犯罪必须是具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认为是犯罪。
    
     该内容由 王丽梅律师 和 律说律答 共创回答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6: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