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绑架犯释放后是否仍构成绑架罪? |
释义 | 绑架罪的构成要件及争议。对于放人后未勒索财物的情况,有三种观点:构成绑架罪、绑架中止、绑架未遂。具体情况需结合事实和综合考虑。根据《刑法》第239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作为人质,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偷盗婴幼儿也适用此规定。 法律分析 就这个问题来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获得了利益后将人放了,这种情况肯定是构成绑架罪的;二是未勒索钱财索要利益就将人放了,这时候就有不同的观点了: 1、认为这种情况构成绑架罪,认为行为人已经控制被胁迫人,构成绑架罪要件; 2、认为这种情况是绑架中止,行为人在有机会继续实施犯罪时自动终止了犯罪; 3、认为行为人构成绑架未遂,行为人由于客观原因才选择放弃犯罪,如果有机会仍有继续犯罪可能。 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事实,同时要考虑各方面情况。 《刑法》 第二百三十九条【绑架罪】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拓展延伸 绑架犯释放后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绑架犯释放后的法律责任界定涉及多个因素。首先,释放绑架犯并不意味着他们免于法律追究。如果绑架行为已经构成犯罪,释放并不能改变其犯罪事实。绑架罪的构成要件包括非法拘禁他人、要求赎金或其他目的。释放后,法律将继续审视犯罪的性质、动机和后续行为。如果绑架犯释放后参与其他犯罪活动,如勒索、威胁或伤害被害人,他们可能会面临新的指控和法律追究。此外,法院还会考虑释放绑架犯后是否存在悔罪表现、合作程度以及对受害人的赔偿等因素,以决定是否减轻法律责任。因此,绑架犯释放后的法律责任界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结语 针对绑架犯释放后的法律责任界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释放并不意味着绑架犯免于法律追究,如果绑架行为已构成犯罪,其犯罪事实不会改变。法律将审视犯罪的性质、动机和后续行为,如果绑架犯参与其他犯罪活动,可能面临新的指控。法院还会考虑悔罪表现、合作程度和对受害人的赔偿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减轻法律责任。因此,绑架犯释放后的法律责任界定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六十二条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四十二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聚众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的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他参与者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五十四条禁止拐卖、绑架、虐待、非法收养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性骚扰。 禁止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或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禁止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