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申请回避的法律规定内容是什么?
释义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判人员回避的情形和程序。当审判人员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近亲属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理的关系时,当事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若审判人员接受贿赂、违规会见当事人,应受法律制裁。此外,院长、审判委员会、审判长也有权决定相关人员的回避。
    法律分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拓展延伸
    了解申请回避程序的法律要求
    申请回避程序的法律要求是指在特定的法律情境下,当法官、仲裁员或其他司法工作者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客观裁判的利益冲突时,可以提出回避申请。根据法律规定,回避程序要求申请人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证明存在利益冲突的事实,并且要求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相关法院或仲裁机构递交书面申请。法律还规定了回避申请的审查程序,包括由独立的审查机构或其他法官进行审查,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作出决定。回避程序的法律要求旨在确保司法工作者的公正、客观裁判,维护司法体系的公信力和正义。
    结语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自行回避具备特定情形的案件,以确保公正审理。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并要求法律追究违规行为。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回避程序的要求,包括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并经过审查机构或其他法官的审查。回避程序的法律要求旨在维护司法体系的公信力和正义,确保司法工作者的公正、客观裁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23修正):第二章 法律 第五节 其他规定 第五十九条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第二十七条 人民陪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经所在基层人民法院会同司法行政机关查证属实的,由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除其人民陪审员职务:
    (一)本人因正当理由申请辞去人民陪审员职务的;
    (二)具有本法第六条、第七条所列情形之一的;
    (三)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审判活动,影响审判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违反与审判工作有关的法律及相关规定,徇私舞弊,造成错误裁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人民陪审员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所列行为的,可以采取通知其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团体,在辖区范围内公开通报等措施进行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
    (一)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的;
    (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
    (三)案情复杂或者有其他情形,需要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
    人民法院审判前款规定的案件,法律规定由法官独任审理或者由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的,从其规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6: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