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暴力的法律救济问题 |
释义 | 网络暴力侵害他人名誉需承担侵权责任,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散布诽谤信息点击率、转发达到一定次数即构成犯罪。即使不构成犯罪,受害人可提起诉讼要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并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分析 网络暴力如果侵害了他人名誉,需要承担侵权责任可以提起诉讼;如果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散布诽谤信息,如果点击率、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转发达到五百次,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处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网络暴力行为即使不构成犯罪,造成受害人精神痛苦的,受害人也可以人格权侵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 确有必要的,可以请求对方承担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拓展延伸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暴力:法律救济的重要性与挑战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暴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暴力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威胁。法律救济在这个问题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法律救济能够为受害者提供保护和安全,通过对施暴者进行法律追责,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其次,法律救济能够起到警示作用,通过严厉的惩罚来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然而,法律救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网络暴力的匿名性使得施暴者难以被追踪,法律救济的效果受到限制。此外,法律救济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举证和调查机制,以确保公正和公平。因此,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暴力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救济和其他措施,加强社会共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结语 网络暴力行为严重侵害他人名誉,应承担侵权责任或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散布诽谤信息若点击率或转发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将面临刑事处罚。即使不构成犯罪,受害人也可基于人格权侵权提起诉讼,要求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暴力,法律救济起到关键作用,为受害者提供保护,警示施暴者。然而,匿名性和调查机制等挑战需克服。综合运用法律救济和其他措施,加强社会共识,共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三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