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外地户口在上海读高中的条件 |
释义 | 首先要分清楚只是在上海借读还是要继续参加上海的高考,如果只是借读,则要求不高。如果要参加上海高考,目前情况下,需要外来人口父母一方居住证满足3年,积分满足120分,并且申请下来,取得积分通知单,办理好子女积分随员,孩子可以直接参加中高考。 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最好进入“一网通办”了解,或者到当地政务服务机构咨询,因为不同情况下的政策是不同的。家长也可访问“随申办”APP,查询相关信息。 有上海居住证120积分的,孩子可正常参加上海中考。只有居住证,仍坚持让孩子在上海中考的,孩子只能报考中专、职校、技校。上海居住证积分每年需要续签,孩子在上海参加中考、高考时必须保证上海居住证积分在有效期内。上海居住证积分必须由公司申请办理,个人无法是申请的。 法律依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 一、外地户口在上海读高中的条件:小升初 1、在本市就读小学的非沪籍; 2、在外地就读小学的非沪籍。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21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2021年,非沪籍适龄随迁子女需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须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父母一方满足下列两种情况: (1)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从2020年7月1日起有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的证明(不含补缴,因疫情防控需要允许补缴的除外); (2)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连续3年(从首次登记日起至2021年6月30日)在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妥灵活就业登记。 3、符合入学条件的非沪籍随迁子女所持的《上海市居住证》《上海市临时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上的实际居住地址,应与其父母所持房产证、居住证(或临时居住证)上的实际居住地址一致,且居住地址在本区。 二、外地户口在上海读高中的条件:中考 根据《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非本市常住户口学生可在本市参加中招报名: 1.学生父母一方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分值,同时本人为持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的应届初三学生或18周岁以下本市往届初中毕业生,可在学籍学校或学生所持有的《上海市居住证》上登记地址所在区报名。 符合此类的学生须具有连续3年本市初中学籍;学生本人有效期内连续满3年《上海市居住证》,或者有效期内《上海市居住证》地址与现属本市常住户口父(或母)实际居住地址一致。 2.学生父母一方为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人员,学生为应届初三学生或18周岁以下本市往届初中毕业生,可在学籍学校或设站单位所在区报名。 3.学生父母一方为经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审核登记的地级市以上(含地级市)政府驻沪办事机构有关工作人员,学生为本市应届初三学生或18周岁以下本市往届初中毕业生,可在学籍学校所在区报名。 4.学生属在沪台胞,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身份,且为本市应届初三学生或18周岁以下本市往届初中毕业生,可在学籍学校所在区报名。 三、外地户口在上海读高中的条件:高考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2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报名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明确了2022年可以在上海参加高考的9类非沪籍考生的条件。 (1)考生为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的同住子女,且在本市参加中考或父母一方连续持有《上海市居住证》3年,同时须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 (2)考生为《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留学人员持证人的同住子女,且须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 (3)考生为持有效《具有本市户籍留学人员其持外国护照子女享受优惠政策证明》的留学人员其持外国护照子女,且考生须是参加本市中考并具有本市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或2021年已列入本市高考报名库的往届毕业生; (4)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现属本市常住户籍,考生本人持《上海市居住证》,且考生须是参加本市中考并具有本市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或2021年已列入本市高考报名库的往届毕业生; (5)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经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认定的驻沪机构工作人员,且考生须是参加本市中考并具有本市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的应届毕业生或2021年已列入本市高考报名库的往届毕业生; (6)考生为在沪定居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侨民,且为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 (7)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在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在站人员,且考生为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 (8)考生属在沪台胞,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身份,且为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 (9)考生为梅山、大屯、鲁矿三地上海后方基地单位职工子女,且纳入市教委锁定名单,须参加本市中考且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