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开庭审理后,被告人获得缓刑判决的释放时间有两种情况:一是判决生效后获释,即判决送达10日后;二是缓刑判决作出后立即获释,一般为判决下达的当日或次日。 法律分析 法院开庭审理后,被告人获得缓刑判决的,被告人释放的时间有如下两种情况: 一、判决生效后获释。判决执行的前提是生效,判决生效后才具有执行力,而刑事判决有十日的生效期,在判决送达后十日内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判决才生效,判决生效后对被告人的缓刑判决才能执行,被告人才能获得释放,因此这种情形下,被告人获释的时间为判决送达10日后。 二、缓刑判决作出后。司法实践中,缓刑判决作出后人民法院会立即为被告人办理取保候审,被告人随后即可获得释放,因此,这种情形下被告人获释的时间一般为判决下达的当日或者次日。 拓展延伸 缓刑宣判后的释放时间如何确定? 缓刑宣判后的释放时间是根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一般来说,法院会考虑被判缓刑的人的表现、犯罪性质、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来决定释放时间。同时,法院也会参考相关法律条文和判例,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在一些情况下,被判缓刑的人可能需要完成特定的社区服务、接受心理辅导等条件,才能获得释放。因此,具体的释放时间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定。最终,法院会根据法律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缓刑宣判后的释放时间。 结语 根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被告人获得缓刑判决后的释放时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判决生效后获释,即在判决送达后十日内,被告人不上诉且人民检察院不抗诉,判决生效后方可执行缓刑判决,被告人才能获得释放。另一种是缓刑判决作出后,法院会立即为被告人办理取保候审,被告人随后即可获得释放。具体的释放时间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院的判断来确定。法院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以满足法律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九条 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三百零一条 上诉、抗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不服判决的上诉、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上诉、抗诉的期限,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