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中房屋买卖诈骗怎样判刑 |
释义 | 民法典未对房屋买卖诈骗的刑罚做出规定,但根据刑法规定,房屋买卖构成诈骗罪时,根据犯罪情节和数额,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诈骗罪的认定要求有非法占有目的和虚假手段,与其他诈骗犯罪在主观和客观方面有差别,但也有相似之处。各种诈骗犯罪根据主体、手段、要件和对象的不同而区分。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中房屋买卖诈骗怎样判刑 民法典对房屋买卖诈骗怎样判刑制没有作出规定,而刑法规定,房屋买卖构成诈骗罪的,依据犯罪情节情形,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十一条【量刑的一般原则】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是怎样认定的 1、罪与非罪 借款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2、本罪与本法规定的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刑法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这些诈骗犯罪与本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区分。 拓展延伸 民法典中房屋买卖诈骗的法律责任及刑罚幅度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房屋买卖诈骗属于一种违法行为,涉及欺诈、虚假陈述等行为。根据具体情况,对于房屋买卖诈骗的法律责任和刑罚幅度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如果被判定有房屋买卖诈骗行为,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如拘役、有期徒刑等。同时,还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恢复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等。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刑罚幅度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案件事实和证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案件中,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裁决。请在面临类似情况时,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结语 根据《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房屋买卖诈骗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对于房屋买卖诈骗的刑罚,根据犯罪情节和数额大小的不同,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同时,根据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只有在具备非法占有目的、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等行为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诈骗罪。此外,与其他诈骗犯罪相比,房屋买卖诈骗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和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具体案件中,法院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裁决。因此,当面临类似情况时,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六十七条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