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担保合同纠纷诉讼时效 |
释义 | 担保合同纠纷诉讼时效的主要规定是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一般为六个月至两年。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超过时效期限后担保人不再承担责任。劳动纠纷的诉讼时效规定是劳动争议发生后六十日内提出仲裁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在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分析 一、担保合同纠纷诉讼时效 1、保证期间由当事人在合同中自行约定。如果没有约定,一般保证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止日起六个月;如果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但可能因权利人起诉或一些法定事由而中断、中止、延长。已过两年的担保期限,所以担保人不在承担担保责任。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劳动纠纷诉讼时效有什么规定 1、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 结语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担保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但可能因特殊情况中断、中止或延长。劳动纠纷的诉讼时效要求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的六十日内提出书面申请,仲裁裁决一般应在六十日内作出。诉讼时效的严格遵守对于维护权益和解决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八条 主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 保证人未主张前述诉讼时效抗辩权,承担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