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能否在缓刑期间正常工作? |
释义 | 缓刑是一种刑罚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缓刑期间,罪犯可以不必前往监狱,相对于服刑来说更加自由。缓刑对罪犯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事情,但缓刑适用条件较为严格,不是所有犯罪分子都适用于缓刑。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享受缓刑,但在缓刑期间仍需遵守相关规定。 法律分析 在罪犯被判处刑罚时,如果可以同时适用缓刑,对罪犯来说实际上是有利的事情。缓刑允许罪犯在服刑期间不必前往监狱,相对于服刑来说,缓刑对罪犯来说更加自由。在缓刑期间,缓刑犯也需要生活,因此难免会涉及到工作问题。不过,缓刑除了党政领导职务、参军、大公司的领导等法律不允许,其余工作通常都可以做,原来有单位的甚至可以保留身份。 一、有期徒刑可以缓刑吗 被判有期徒刑的服刑人员,符合缓刑法定条件的,是可以缓刑的。缓刑,全称为刑罚的暂缓执行,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缓刑适用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72条、第74条的规定,适用缓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 (2)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也即有些犯罪分子虽然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但是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不能表明不予关押也不致再危害社会,不能宣告缓刑。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二、判了缓刑有案底吗 被判处缓刑有“案底”。缓刑,是我国的一项刑事处罚制度,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如果暂缓执行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就规定一定的考验期而暂缓执行,在考验期内如果遵守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值得注意的是,缓刑的前提是有罪,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只是有条件地不执行,简而言之,缓刑是“有罪而免罚”,与无罪不同,缓刑仍然构成犯罪,只是不进监狱服刑而已,因此是有犯罪“案底”和前科的,同时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仍然需要执行。相比有期徒刑等须要进监狱服刑的判决而言,缓刑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符合基本法律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为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使其获得有效辩护,争取获得缓刑结果。 结语 缓刑对罪犯来说是有利的事情,因为它允许罪犯在服刑期间不必前往监狱,更加自由。在缓刑期间,缓刑犯也可以继续工作,不过有些工作需要被限制,如党政领导职务、参军、大公司的领导等法律不允许的工作。缓刑的适用条件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且犯罪分子不是累犯。不过,缓刑仍然有案底,因此罪犯在缓刑期间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否则可能会被撤销缓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六条缓刑的考验及其积极后果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七十七条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