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行政诉讼中涉及的期限
释义
    1.起诉期限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此处的法律另有规定,在后文的复议后起诉中马上就能见到!!)
    在征收维权过程中,行政诉讼是广大被征收人与征收方在法律框架下对话的最重要途径了。
    这个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后的六个月期限,对于广大被征收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征收中,政府机关发出的各种决定、裁决、答复,做出的种种行为,经过送达签收、公告或直接做出行为、不作为后的六个月内,当事人一定要及时应对。
    行政诉讼法的起诉期限不同于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超过起诉期限导致的是诉权的丧失,也就是法院可以直接裁定驳回起诉,而超过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诉还是可以诉的,后果是导致丧失胜诉权,是诉讼的对方可以以超过时效为由进行抗辩。
    这两种立法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立法者考虑到行政行为影响较大,行政机关代表的公权力的行使需要尽快得到落实,减少不确定性。
    这也要求了我们,如果对行政行为有异议,一定要及时提起诉讼程序。
    根据《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可以宽限到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一年。
    另外,《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还规定了,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可以中止和依照申请延长。
    2.上诉期限
    《行政诉讼法》:第八十五条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逾期不提起上诉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或者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判决书和裁定书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书,前者是法院对案件的实质问题进行了审理后得出的结论,后者则根本没有进入实体审理,因为法定期限、无利害关系等原因就予以驳回起诉。
    也因此有了
    15、10日的区别。
    这短短的十五或十天内,当事人或者律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结合双方提交的证据,结合庭审情况和一审判决,详细梳理思路,准备上诉状,争取在二审中说服法官采纳我们的意见。
    注意法律规定的是“送达之日”,而非判决或裁定的落款日期,各位当事人在签收文书后也应保存好邮件的证据以明确计算上诉期限。
    3.再审申请期限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一十条
    当事人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6个月内提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四)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二审程序结束后,或可能是一审未上诉的判决已经生效,如果当事人对生效判决仍有异议,还可以通过再审的途径进行救济。
    譬如2018年年初轰动全国的由在明律师代理的许水云诉金华市婺城区政府行政强制及行政赔偿案,就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再审程序中作出了最终的历史性裁判的。
    故此,再审程序绝非“死马当活马医”,而是有着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的。
    严格来说,再审并不是诉讼程序,而是一种审判监督程序,目的在于纠正已经发生效力的法律文书的错误。
    在维权过程中,一些关键程序如果在两级审判中都没得到期望的结果,就需要在再审程序中作最后一搏。
    当然能否上演翻盘好戏,遵守这“一般六个月、特殊情况下知道应知六个月”的期限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6: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