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行政诉讼期限的定义与规定
释义
    诉讼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的有效期限。根据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律分析
    诉讼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的有效期限。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法律其他规定。
    拓展延伸
    行政诉讼期限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期限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诉讼期限从知道或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自2018年2月1日起,行政诉讼期限从60日内届满,但法律规定的行政案件可以延长30日。
    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可以一并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但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有权处理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的审查一并处理。
    3.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一)重大、疑难案件;
    (二)需要等待其他相关材料的;
    (三)在起诉期限内需要调查取证的。
    4.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裁判,但需要延长的,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5.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原则上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裁判。需要延长的,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的重大、疑难案件,以及需要通过审理核实证据、调查取证、天气等情况延长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再延长3个月。
    行政诉讼期限的法律规定较为复杂,当事人应当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以避免超过起诉期限,导致诉讼无法受理或者裁判结果不利的后果。
    结语
    诉讼期限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的有效期限。根据法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当事人应在规定期限内提起诉讼,否则将失去起诉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