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肇事后逃逸的不宜适用缓刑
释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因而不具有“悔罪”心理,客观上逃跑,即使其人身不受事故处理机关控制、脱离控制,不愿意承担刑事责任或不愿意对被害方予以赔偿,客观上不具有悔罪行为。因而在其归案后,即使产生了悔罪心理,实施了悔罪行为,但他们的“罪过”比起肇事后未逃逸的大得多,仅应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考虑,不宜适用缓刑。
    一、交通肇事罪具备什么条件能判缓刑
    (一)交通肇事案件的被告人主观上出于过失,但过失程度不同,罪过轻重有别,应对罪过轻、较轻的人适用缓刑,罪过重、较重的不宜适用缓刑。
    对罪过大、罪过较大造成事故的应予以实际处罚,判实刑,不宜判缓刑。
    对于主观罪过小、罪过较小的肇事案件,因为他们主观心态是没有预见到会发生事故或已经谨慎注意而注意力度不够,对他们处罚重没有实际意义,结合其他条件,可以考虑适用缓刑。
    (二)肇事的被告人除罪过小、罪过较小,还应当具有悔罪表现。
    1、肇事后是否主动报警、积极施救、保护现场、将损失限制在最小。
    2、肇事的驾驶员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向事故处理部门陈述肇事的具体情况、原因,不推卸责任,不违心规避法律。
    3、交通肇事的驾驶员及其家人要能够积极赔偿受害人及其家人的损失。
    二、逃逸判缓刑几率有多大
    肇事后逃逸判缓刑并非绝对不可能,难度稍微较大。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心态,因而不具有“悔罪”心理,客观上逃跑,使其人身不受事故处理机关控制、脱离控制,不愿意承担刑事责任或不愿意对被害方予以赔偿,客观上不具有悔罪行为。因而在其归案后,即使产生了悔罪心理,实施了悔罪行为,一般也是慎用缓刑。实践中,对于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嫌疑人要是属于一般情节,即量刑范围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同时满足其他的缓刑条件,那么在判刑的时候同时宣告缓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不过对于交通肇事逃逸的犯罪嫌疑人,其适用缓刑的条件更为严格,是否适用缓刑,还需结合其认罪态度、到案情况、前科情况、犯罪情节、赔付情况,取得谅解的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