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院民事起诉流程有什么 |
释义 | 民事起诉流程包括:起诉人首先提交起诉书及其副本;原告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向法院提交材料;提交书证时,填写证据清单并经法院核实;立案庭在七天内办理立案手续,不符合条件则不予受理;起诉人需在七天内提前支付案件受理费用;开庭后,当事人须服从法院安排,并在结案后结算诉讼费用。 法律分析 法院民事起诉流程如下: 1、当事人起诉时,应当先提交起诉书,并根据对方人数提交相应的副本; 2、原告应当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向法院提交材料; 3、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时,应当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出提交证据的名称和页数。经法院承办人核实,承办人应当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备案; 4、立案庭应当在当事人履行必要手续并交付有关证据材料后七天内办理立案手续;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裁定不予受理; 5、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受理通知之日起七日内提前支付案件受理费等诉讼费用; 6、立案手续后,由法院开庭,当事人应当服从法院的工作安排,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程序中,法院拥有审判权和裁决方式,这是保障司法公正和维护法律权益的重要环节。法院的审判权指的是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对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权力。而裁决方式则是法院根据案件的性质和争议的具体情况,采取的不同裁决方式,例如判决、调解、仲裁等。在民事起诉流程中,法院会依法受理起诉状,并进行立案、传票送达、庭审等程序,最终根据审判权和裁决方式做出判决或裁决。通过这一过程,法院能够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 民事起诉流程包括:起诉书提交、原告举证、书证提交、立案手续办理、诉讼费用支付、开庭审理和结案结算等步骤。法院拥有审判权和裁决方式,确保司法公正和维护法律权益。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进行审理和判决,采取不同的裁决方式。这一过程保障公平正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