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的债权转让时债务人抗辩权有哪些 |
释义 | 民法典规定债权转让时,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抗辩权;债权人可以转让债权,只需通知债务人,但有些债权不得转让,如根据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的债权转让时债务人抗辩权有哪些 民法典规定,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七条【债权转让时从权利一并变动】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是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 受让人取得从权利不因该从权利未办理转移登记手续或者未转移占有而受到影响。 第五百四十八条【债权转让时债务人抗辩权】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 二、债权人怎么转让债权 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可以转让债权。转让时,只要将转让事项通知债务人即可;转让后,受让人取得债权及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转让后,债务人对受让人负有债务。 债权人是否行使该法定权利,完全取决于权利人自己,但并非所有的债权都可以转让,债权人在转让债权时遇有下列情形的,不得转让: 第一、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债权;合同是基于当事人的身份关系订立的,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会使合同的内容发生变化,动摇合同订立的基础,违反订立合同的目的,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当事人基于信任关系订立的委托合同、雇佣合同、赠与合同的权利等,都属于不得转让的权利。 第二、根据当事人的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合同内容有特别约定不得转让的合同债权,不得转让。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或者订立合同后特别约定,禁止任何一方转让合同权利,只要此约定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社会公共道德,就能产生法律效力。 第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法律规定禁止转让权利的合同常见的有三种, 1、以特定身份为基础的债权,如扶养费的请求权; 2、公法上的债权,如抚恤金债权、退休金债权、劳动保险金债权等; 3、因人身权受侵害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债权。 结语 债权转让涉及债务人的抗辩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债务人在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抗辩权。债权转让时,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不包括债权人自身专属的从权利。债权人可以通过通知债务人来转让债权,转让后,受让人取得债权和相关从权利,债务人对受让人负有债务。然而,并非所有债权都可以转让,合同性质不允许转让、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是不能转让的例外情况。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民间借贷纠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