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违约有哪些规定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违约的规定和诉讼时效,以及合同违约责任的相关内容。根据民法典规定,由于合同主体方面的原因、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不明确或不完备、主管机关管理不严等原因,当事人可以承担违约责任。而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违约有哪些规定 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违约有的规定如下: 1.由于合同主体方面的原因而造成违约。 2.由于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不明确、不完备而造成的违约。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不明,容易使当事人误解或者曲解,致使当事人违约。 3.由于主管机关对合同审查、管理不严,合同缺乏可行性研究,所签合同不能履行。 4.市场行情变化或者价格大幅升降,从而影响合同的全面履行,造成当事人违约。 5.因发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事件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 6.因发生情势变更而导致合同当事人违约。 二、合同违约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多久 合同违约纠纷的诉讼时效是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合同的违约责任是什么? 合同的违约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结语 民法典关于合同违约的规定包括六点:合同主体方面、履行期限不明确、不完备、主管机关审查不严、合同缺乏可行性研究、市场行情变化、不可抗力、情势变更。诉讼时效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四百七十五条 要约可以撤回。要约的撤回适用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