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科普:两人吵架后一方猝死,另一方要担责吗? |
释义 | «——·前言·——»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争执或冲突的情况,有时候,争吵的双方可能会因为情绪激动而导致身体不适或者突发疾病。 如果这种情况下,一方因为争吵而猝死,那么另一方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呢? 这是一个涉及到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一下。 «——·案例摘要·——» 2023年3月22日,王某和刘某因为停车问题发生口角,刘某不断用手指着王某,言语激烈。 王某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倒地不起,刘某见状也没有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而是继续辱骂王某。 后来,民警和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经抢救无效,王某死亡。王某的家属将刘某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各项损失,并认为刘某构成故意伤害罪。 «——·以案释法·——» 争议点一: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损害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在本案中,刘某与王某发生争吵时,明知王某是心脏病患者,情绪不宜过于激动,但仍然不断用手指着王某,并用恶劣的语言辱骂王某。这种行为显然是对王某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和危害,并且是出于故意。因此,刘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争议点二: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3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死亡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在本案中,刘某在看到王某倒地后,并没有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进行救助,而是继续辱骂王某。 这种行为表明了刘某对王某的死亡结果是持有放任的心理态度,而不是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因此,刘某的行为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而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法律知识普及: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主要在于行为人对于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有故意。 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而死亡结果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那么就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如果行为人没有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而死亡结果是由于行为人过失所致,那么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两者的刑罚也有明显的差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的最高刑为死刑,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最高刑为七年有期徒刑。 «——·结语·——»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利,避免因为一时冲动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以便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正确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