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谅解书对判决的影响 |
释义 | 犯罪嫌疑人的悔罪和被害人的谅解在量刑中起到重要作用,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减轻刑罚。根据最高法院的指导意见,积极赔偿并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没有取得谅解但积极赔偿的可以减少30%以下,取得谅解但没有赔偿的可以减少20%以下。刑事谅解书是一种酌定减轻刑罚的情节,而不是必须从轻处罚,其效力在公诉至法庭质证环节发挥。 法律分析 有谅解书体现出被害人予以谅解,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有悔罪表现,这反映出犯罪嫌疑人再犯罪的可能性较小,属于酌定量刑情节,具体轻判多久,还需要综合案情,法官最终作出裁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其中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应从严掌握。 刑事谅解书指刑事案件的受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就案件结果达成和解,被害人一方所出具的书面文件。属于刑法规定中的酌定情节,而不是法定情节,因此,一般的情况,如果受害者家属不是反映很强烈而且得到谅解的话,法院是可以从轻处罚的,但是不是必须从轻处罚。谅解书一般在提起公诉至法庭质证环节完成,其在刑法上有着酌定减轻,从轻的效力。 拓展延伸 谅解书在司法裁决中的法律效力 谅解书在司法裁决中的法律效力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谅解书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其目的是解决争议并避免进一步的法律纠纷。然而,谅解书并非法院的判决,因此其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如果谅解书经过合法的签署并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法院会予以认可并执行。但是,如果谅解书违反了公序良俗、违法了法律规定或者涉及不可强制执行的事项,法院可能会拒绝执行或进行限制。因此,当事人在达成谅解书时应当谨慎,确保其合法有效,以免造成后续的法律风险。 结语 根据以上情况,刑事谅解书在司法裁决中的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限制。谅解书是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其目的是解决争议并避免进一步的法律纠纷。虽然谅解书经过合法的签署并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法院会予以认可并执行,但如果违反了公序良俗、违法了法律规定或涉及不可强制执行的事项,法院可能会拒绝执行或限制其效力。因此,在达成谅解书时应谨慎,确保其合法有效,以免造成后续的法律风险。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第九条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其中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应从严掌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