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民事案件开庭时,法院先行调解,原告需同意,被告可要求调解。若原告不同意,法官将按程序判决。开庭传票送达后,当事人可申请延期,被批准后改期开庭;否则按传票时间开庭。 法律分析 先行调解是由法院通知原告,民事案件,开庭时法官都会先询问是否调解,被告要求调解,需要原告同意调解,如果原告不同意,法官会按程序判决。 开庭传票送达之后,当事人一方有正当理由的可以申请延期,申请延期被批准后,法官会通知改期开庭。没有延期开庭的,需要按传票时间开庭。 拓展延伸 民事诉前调解的效果和实施方式 民事诉前调解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其效果和实施方式对于当事人和司法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调解的效果在于促进纠纷的快速解决,减轻司法压力,提高当事人的满意度。通过调解,当事人可以自主达成协议,维护双方权益,避免长期诉讼过程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实施方式包括诉前调解机构的设立和运作,调解员的选拔培训,调解程序的规范等。通过建立健全的调解制度和完善的实施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民事诉前调解的发展,提高司法效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结语 民事诉前调解是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对当事人和司法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调解的效果在于促进纠纷的快速解决,减轻司法压力,提高当事人的满意度。通过建立健全的调解制度和完善的实施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民事诉前调解的发展,提高司法效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九十三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