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是否属于犯罪行为?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的定义及法律规定。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法律分析 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拓展延伸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处罚与免除规定是怎样的? 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处罚和免除规定也有所不同。 犯罪预备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前,为了犯罪而进行准备工作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但是,如果犯罪预备犯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就可以免除处罚。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对于犯罪中止犯,我国《刑法》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犯罪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免除处罚。 总的来说,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的处罚和免除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合理适用。 结语 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但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而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则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对于犯罪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惩,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六条 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戒严期间,为保证戒严的实施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国家可以依照本法在戒严地区内,对宪法、法规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行使作出特别规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