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主观: (一)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应当告知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其他依法有权提起 附带民事诉讼 的人有权提起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二)在侦查、预审、 审查起诉阶段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提出赔偿要求且已经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记录在案的, 刑事案件起诉 后,人民法院应当按照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受理。侦查、起诉阶段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调解,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并已经给付,被害人又坚持向人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也可以受理。 (三)人民法院收到附带民事诉讼的起诉状,或者接受口头起诉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符合 刑事诉讼法 规定的,应当受理,不符合的, 裁定驳回起诉 。 (四)人民法院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应当在5日内向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送达附带民事诉讼起诉状副本并根据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确定被告人提交民生答辩状的时间。 (五)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案件前,应当向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送达传票,通知其按期出庭。这里的被告,是指未被羁押的被告人以及刑事案件被告人之外的其他被告。原告 无正当理由 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允许中途退庭的, 按撤诉处理 ;被告人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可以实行民事拘传。 (六)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在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举证责任。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