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签订方式及效力 |
释义 | 本文介绍了合同的有效条件,包括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内容反映真实意愿、不违反法律与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不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有效的合同需要满足以上条件,并且依法成立后才会生效。 法律分析 符合以下条件的合同才能够被认为有效: 1.合同当事人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合同内容应反映签订人的真实意愿; 3.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与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侵犯社会公共利益。 一、合同要怎么签才有效 合同要符合以下的条件,那么签完之后才有效。合同一般要具备以下的条件,该签订合同的民事法律行为才会有效:1、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2、签订的合同表达了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3、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没有违背公序良俗。 二、合同签订有效条件有哪些 签订合同的有效条件有以下内容: 1、意思表示真实,是指缔约人的表达行为应真实反映其内在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与表达行为一致; 2、不涉及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 3、合同标的具有确定性和可能性; 4、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订立合同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订立合同的有效条件如下: 1、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所谓缔约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者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2、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性是构成有效合同的前提条件之一; 3、一方在欺诈、胁迫或重大错误下订立的合同往往不是真实意思表示,属于无效或可撤销的合同; 4、合同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所有合法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5、符合公共秩序和良好习俗的要求; 6、合同的内容必须确定或可能,合同内容的确定是指合同内容在合同成立时必须确定,或者在未来履行时必须确定。 结语 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合同才能够被认为有效。首先,合同当事人需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合同内容应反映签订人的真实意愿;最后,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与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在签订合同之前,请确保满足这些条件,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