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暴力行为致轻伤后果的无罪辩护
释义
    社会生活中,人之间难免有冲突,即便是亲人、恋人、同学、同事、朋友、邻里、生意伙伴之间,也有可能因矛盾无法合理解决出现肢体的暴力对抗。陌生人之间发生纠纷,随着冲突升级,更容易出现一方或者双方不能保持克制动手的现象。要求所有人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克制,将自己的行为完美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对他人使用暴力,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
    人的身体有时候很脆弱,仅仅是一定轻微的暴力,特定情况下就可能造成轻伤的后果,此类案件在实践中并不罕见,时有发生。一旦出现暴力行为和轻伤后果,行为人就可能面临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追究。实施故意伤害行为造成他人轻伤后果的案件,是实践中比较多发的的刑事案件。故意伤害罪(轻伤)的最高法定刑是三年有期徒刑,在刑事案件中虽然不是重罪,但一旦被刑事追究特别是被定罪、刑事处罚,除了刑罚之外,行为人及其家人在就业、任职、学习、入伍等多方面将会受到诸多限制,影响深远。
    从刑事法律的角度分析,暴力冲突的具体情形比较复杂:不是所有带有一定暴力的行为,都能够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故意伤害行为;互殴中也可能存在正当防卫;在他人实施故意伤害犯罪行为时在场的同行人员,如果没有伤害故意和伤害行为,不能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这三种情形的故意伤害案件,都可能存在无罪辩护的空间。
    2022年12月22日,最高检、公安部发布了《关于依法妥善处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轻伤害案件指导意见》),明确了特定情形下故意伤害罪的法律适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法发[2020]31号)(以下简称《正当防卫指导意见》)强调了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这两份指导意见,为民众提供了法律规范的指引,指导民众在受到他人暴力侵害时,敢于积极防卫防护自身安全;在同行人员对他人实施故意伤害时,合理行为避免成为故意伤害的共同犯罪;在与他人冲突时,保持克制将暴力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触犯刑事法律。
    一、轻微暴力行为不宜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故意伤害行为
    故意伤害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具有实施伤害行为给他人造成轻伤及以上伤害后果的犯罪故意,是故意伤害罪构成要件之一。行为人不具备伤害故意的主观要件,实施一定暴力的行为目的不是为了伤害他人,客观上即便出现了轻伤及以上的伤害后果,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轻伤的认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刑事案件中,一般需要鉴定人的鉴定意见作为依据才能够认定轻伤。社会实践中,不可能要求民众在实施暴力行为时对能否造成轻伤后果有专业的、明确的预见和判断,但是,民众对轻伤属于比较严重的伤害应当有认知。如果民众实施有一定轻微暴力的行为时,不存在给他人造成比较严重伤害后果的故意,即便客观上其行为导致了他人轻伤的后果,由于缺乏伤害的主观故意,也不宜认定为故意伤害行为。
    《轻伤害案件指导意见》规定:“第(七)······如果犯罪嫌疑人只是与被害人发生轻微推搡、拉扯的,或者为摆脱被害人拉扯或者控制而实施甩手、后退等应急、防御行为的,不宜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故意伤害行为”。推搡、拉扯以及为摆脱他人的拉扯、控制而后退、甩手,都属于暴力冲突中常见的暴力程度轻微的行为,甩手、后退的应急、防御性质也较为明显,一般情况下不具有伤害他人的犯罪故意。该指导意见列举了“拉扯”“推搡”“甩手”“后退”四种行为,并要求暴力程度轻微。实践中,不具有刑法意义上故意伤害的行为应该不止这四种行为,只要属于暴力程度轻微,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造成他人轻伤害的严重后果,都应当认定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因此,上述《指导意见》规定:“避免‘唯结果论’‘谁受伤谁有理’”,不是有了轻伤后果,就必然构成故意伤害罪。
    对于仅有轻微暴力的故意伤害案件,律师应当着重审查轻微暴力行为一般情况下是否有导致轻伤后果的可能,具体案件中轻伤害后果的成伤机制及预见的难易程度,以及行为人实施轻微暴力行为的具体目的、背景和原因,为不具有伤害故意和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伤害后果的轻微暴力案件,提出无罪辩护意见。
    如果被害人因年老、年幼、疾病等原因有易受伤害的特殊体质,并且犯罪嫌疑人对此知情,即便是上述轻微暴力的行为,也有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互殴中的防卫有可能构成正当防卫
    互殴案件中,因双方均有暴力行为,以往的司法实务中,多以有无伤害结果作为认定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依据,很少认定一方构成正当防卫。办案中这样的简单操作,导致了民众对于他人的暴力侵害,很大程度上被束缚了手脚,不敢积极防卫。“谁死伤谁有理”成为了故意伤害案件处理中潜在的规则,有些案件的处理结果导致了“法不得不向不法让步”这一有违法治精神的负面社会效果。
    面临突发的暴力侵害,公权力的救济往往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阻止暴力,积极防卫是紧急情况下民众保护自身安全的首要的甚至唯一的选择,法律应当为民众设置足够的防卫空间。仅有《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特殊防卫,显然不足以应对所有的暴力侵害。当根据暴力侵害已经造成的损害,和造成进一步损害的紧迫危险性和现实可能性,尚不足以辨识为“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侵害行为时,就应当为民众设置足够的防卫空间,引导民众敢于以积极的防卫行为,护自己人身和生命的周全。如果不准确认定暴力行为有无防卫的性质,仅仅以伤害的后果动辄对互殴的双方治安拘留或者刑事追究,将极大阻扰、限制民众正当防卫的权利,使民众面临暴力侵害时畏首畏尾,不敢防卫。
    《轻伤害案件指导意见》规定:“因琐事发生争执,双方均不能保持克制而引发打斗,对于过错的一方先动手且手段明显过激,或者一方先动手,在对方努力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仍继续侵害,还击一方造成对方伤害的,一般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此前的《正当防卫指导意见》中已经有相同的规定,并且还规定:“双方因琐事发生冲突,冲突结束后,一方又实施不法侵害,对方还击,包括使用工具还击的,一般应当认定为防卫行为。不能仅因行为人事先进行防卫准备,就影响对其防卫意图的认定”“对于显著轻微的不法侵害,行为人在可以辨识的情况下,直接使用足以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方式进行制止的,不应认定为防卫行为。不法侵害系因行为人的重大过错引发,行为人在可以使用其他手段避免侵害的情况下,仍故意使用足以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方式还击的,不应认定为防卫行为”。根据上述规定,对于有过错方先动手且手段明显过激的行为,和一方先动手且在对方努力避免冲突的情况下仍继续侵害的行为,冲突结束后又实施不法侵害的行为,被侵害人有权利防卫,还击造成先动手一方伤害的,不构成故意伤害罪。这些情形下,先动手、继续侵害、又侵害的一方其不法侵害意图明显,被侵害方还手的防卫意图明显,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
    律师建议,对于被侵害的一方来说,面临他人暴力侵害时,应当冷静、沉着,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选择一定程度的退让,并表明如果对方有继续的侵害行为自己将正当防卫的意图,和准备必要的工具,紧急安置易受侵害的同行亲友,以一定的、适当的暴力确保自己一方不受继续的侵害,同时,也让对方故意伤害的意图得以充分暴露,为自己能够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不涉嫌故意伤害罪的嫌疑、不被刑事追究留下尽可能多的证据。
    在冲突持续时间较长,双方互有暴力行为的互殴案件中,应当综合考察案发起因、对冲突升级是否有过错、是否使用或者准备使用凶器、是否采用明显不相当的暴力、是否纠集他人参与打斗等客观情节,准确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防卫还是给对方造成伤害,以及行为的性质是防卫还是故意伤害。
    三、故意伤害案件中在场人员共同犯罪的认定
    行为人对他人实施故意伤害行为,同行在场人员行为如有不当,有涉嫌共同犯罪的刑事风险。
    构成共同犯罪要求主观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客观上有共同犯罪的行为。行为人故意伤害他人,如果同行在场人员与行为人没有犯意联络,没有为行为人实施故意伤害提供帮助或者共同实施伤害,不能仅仅因其在场就将其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共同犯罪。
    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在犯罪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在场站脚助威、聚众造势本身就是寻衅滋事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在故意伤害案件中,仅仅在场并不属于共同的故意伤害行为。《轻伤害案件指导意见》规定:“犯罪嫌疑人实施伤害时,对虽然在场但并无伤害故意和伤害行为的人员,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对虽然有一定参与但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处罚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作出不起诉处理”。与寻衅滋事案件中在场人员一般被追究共同犯罪刑事责任的做法不同的是,在故意伤害案件中,不仅对没有伤害故意和伤害行为的人不认定为共同犯罪,即便有一定参与行为,对情节轻微或者情节显著轻微的,一般也不追究刑事责任。
    律师代理上述故意伤害类案件,应当注重对轻微暴力行为一般情况下能否造成轻伤害后果,行为人实施暴力行为的背景、原因、目的,被害人是否对案件起因和冲突升级、矛盾激化有过错,行为人有无伤害或者共同伤害他人的故意,行为人是否有防卫的意图,是否使用或者准备使用凶器,是否纠集他人参与打斗等方面综合考察,准确认定行为人有无伤害的犯罪故意,和其行为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故意伤害行为。在此基础上,为不具有伤害故意的轻微暴力行为、防卫行为、在场行为提出无罪辩护意见,避免行为人被不当追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北京才盛律师事务所主任
    靳学孔律师
    2023年2月28日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