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业病发病率应该如何计算 |
释义 | 职业病发病率是指每千名作业工人中,新发现患有某种职业病的病例数。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某种职业病的发病程序。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职业病发病率=该种职业病新发现的病例数/从事该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1000% 一、诱发职业病的五大特点 从诱发职业病的三个主要条件来看,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1、病因有特异性,在控制接触后可以控制或消除发病; 2、病因大多可以检测,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3、在不同的接触人群中,常有不同的发病集丛; 4、如能早期诊断,合理处理,预后较好,但仅只治疗病人,无助于保护仍在接触人群的健康;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应着点于保护人群健康的预防措施。如矽肺患者的肺组织纤维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只能用防尘措施、依法实施卫生监督管理、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才能消除矽肺。 二、职业病的发病过程 人体直接或间接环境中有害因素时,不一定都发生职业病。职业病的发病过程,还取决于下列三个主要条件: 1、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与发生职业病密切相关。如电磁辐射透入组织的深度和危害性,主要决定于其波长。毒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组织的亲和性与毒性作用有直接关系,例如汽油和二硫化碳具有明显的脂溶性,对神经组织就有密切亲和作用,因此首先损害神经系统。一般物理因素常在接触时有作用,脱离接触后体内不存在残留;而化学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作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或继续存在。有时心理因素亦可成为病因,在职业医学中不应忽视。 2、作用于人体的量除了生物因素进入人体的量还无法估计外,物理和化学因素对人的危害,都与量有关,故在确诊大多数职业病时,必须要有量(作用浓度或强度)的估计。一般作用剂量是接触浓度/强度与接触时间的乘积,可表达为D=Ct。所以要了解每个接触者的接触浓度、并询问其接触时间,首先要知道一个有害因素对人体的有害量与无害量的分界。我国公布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就是指这些化学物质在空气中一般不致引起健康损害的限量。有些有害物质能在体内蓄积,故少量、长期接触,最终也可能引起职业性损害以致发生职业病。有的物质虽然本身不能在体内蓄积,但其所引起的功能性改变是可以累积的,例如大多数物理有害因素日久接触都能产生不良影响。在无法估计接触量时,可用接触时间粗略估计受到作用的强度。因环境中存在的量相同,长时间的与短时间的接触后果不同。认真査询与某种因素的接触工龄及接触方式,对职业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人体的健康状况人体对有害因素的防御能力是多方面的。某些物理因素停止接触后,被扰乱的生理功能可以逐步恢复。但对进入人体内的毒物,则需通过解毒和排毒过程,以消除其毒作用。有机毒物可被体内的酶转化,经过水解、氧化、还原和结合等方式,大多成为低毒或无毒物而排泄。也有些先经过转化使其毒性增加,然后再继续解毒而排出,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如果接触工人先天性缺乏某些代谢酶或者由于代谢酶的多态性变异,就会形成对某些毒物的高易感性。如果肝脏功能受损害,这种解毒过程就要受到阻碍;肾功能不全者,影响毒物排泄,不但使原有疾病加剧,还可能发生职业病。对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格检查,其目的在于发现对生产中有害因素的就业禁忌证,以便更合适地安置工种,保护健康。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