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职务犯罪中,如何证明当事人有主观故意?
释义
    法律分析:在职务犯罪中,如果要认定当事人有主观故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证明:
    1. 行为表现。当事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表现是否有明显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以及是否有实施犯罪的决心和意愿。
    2. 事前准备。当事人是否有事前的计划和准备,如藏匿工具、勾结他人等,证明其有预谋和主观故意。
    3. 犯罪后行为。当事人在实施犯罪后的行为表现是否能够反映出其有主观故意,如逃避追捕、销毁证据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六条刑法规定的罪名和罪刑,必须由法律规定,不得有所扩大。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
    (一)犯罪时,明知是违法行为,仍然予以实施的;
    (二)有明显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以及实施犯罪的决心和意愿;
    (三)有预谋,预先藏匿、勾结他人或者采取其他准备活动的;
    (四)在犯罪后,积极采取措施掩饰、销毁罪证或者转移赃款、赃物的;
    (五)其他情节表明是故意犯罪的。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故意犯罪:
    (一)犯罪时主观上实现了犯罪构成要件的;
    (二)虽然没有实现犯罪构成要件,但是主观上已经认定或者预料到会实现犯罪构成要件的;
    (三)犯罪时虽然没有实现犯罪构成要件,但是主观上不作为或者放任其实现的。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2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