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诽谤罪的法律责任与认定 |
释义 | 诽谤罪的认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与侮辱罪的界限以及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诽谤罪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捏造事实,而侮辱不使用捏造方式且含有暴力成分,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事实而诽谤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人格、名誉的事实。行为方式也有所不同,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向第三者散布。主观方面,诬告陷害意图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而诽谤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法律分析 诽谤罪该如何认定 关于诽谤罪的认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本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诽谤罪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二)本罪与侮辱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 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三)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二者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不同之处在于: 1、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2、行为方式不同。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3、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拓展延伸 诬陷诽谤的法律责任和认定标准 诬陷诽谤是指故意捏造或散布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诋毁、污蔑或中伤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诬陷诽谤属于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认定诬陷诽谤罪,需要满足以下要件:1.事实不真实;2.故意捏造或散布;3.损害他人名誉。法院通常会根据证据来判断是否构成诬陷诽谤罪,包括文字、录音、视频等。认定标准主要包括:1.是否存在明确的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2.言论是否具备虚假性;3.言论是否具备故意捏造或散布的目的。如果被告被认定犯有诬陷诽谤罪,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或民事赔偿。因此,诬陷诽谤行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遵守法律规定,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结语 根据法律规定,诬陷诽谤是指故意捏造或散布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诋毁、污蔑或中伤的行为。要认定诬陷诽谤罪,需要满足事实不真实、故意捏造或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等要件。法院会根据证据判断是否构成诬陷诽谤罪,包括文字、录音、视频等。如果被认定犯有该罪行,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或民事赔偿。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诬陷诽谤行为,遵守法律规定,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九条 拘传、罚款、拘留必须经院长批准。 拘传应当发拘传票。 罚款、拘留应当用决定书。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限制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