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民事诉讼法》对执行程序规定有哪些
释义
    《民事诉讼法》对执行程序规定及申请期限的概述:根据法律规定,执行程序首先需要提出申请,并以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进行执行。执行仅限于被执行人的行为和财产,不得侵犯其人身权利。支付令由制作支付令的法院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为二年,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法律分析
    一、《民事诉讼法》对执行程序规定有哪些
    1、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规定首先要提出申请,然后法院会根据提出申请的内容来进行执行,执行以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原则以及执行标的有限原则,即执行只能针对被执行人的行为和财产,而不得针对被执行人的人身。发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由制作支付令的人民法院负责执行。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的规定,决定暂缓执行的,如果担保是有期限的,暂缓执行的期限应与担保期限一致,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被执行人或担保人对担保的财产在暂缓执行期间有转移、隐藏、变卖、毁损等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恢复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执行中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分立、合并的,其权利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受;被撤销的,如果依有关实体法的规定有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可以裁定该权利义务承受人为被执行人。
    二、民事诉讼执行申请期限是多久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拓展延伸
    《民事诉讼法》中执行程序的重要规定
    《民事诉讼法》中执行程序的重要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执行案件的管辖权和受理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次,对执行申请的要求和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申请材料的提交、公告和通知程序等,以确保执行程序的公正和透明。此外,对于执行和拍卖的具体程序、执行费用的承担、异议和申诉的处理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后,对于执行结果的效力和执行的终结条件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以确保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和执行结果的有效实现。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程序规定是保障民事诉讼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结语
    《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程序规定,明确了申请执行的要求和程序,并确保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执行以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原则,只针对被执行人的行为和财产,保护被执行人的人身权利。执行申请期限为二年,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此外,该法还规定了执行案件的管辖权、执行和拍卖程序、执行费用承担、异议和申诉处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综上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程序规定是保障民事诉讼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三十五条 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
    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人民法院根据需要可以设立执行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四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三编 执行程序 第二十二章 执行中止和终结 第二百六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