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保候审期间在外地能回家吗? |
释义 | 外地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经执行机关批准方可回家,否则不得离开所居住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取保候审期间的行为要求,如不得干扰证人作证、毁灭证据等。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根据案情限制其进入特定场所、会见特定人员或从事特定活动,并保存其出入境证件。违反规定者将没收保证金、重新交纳、提出保证人、监视居住或逮捕。如需逮捕,可先行拘留。 法律分析 外地取保候审的,如果得到执行机关批准了的,可以回家,否则不行。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没有经过执行机关批准的情况下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期间是否允许在外地居住? 在中国,取保候审期间是否允许在外地居住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可以在指定的居住地居住,但需要经过批准。通常情况下,被告人需要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来证明在外地居住对其正常生活、工作等具有必要性。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来进行审查和决定。因此,取保候审期间是否允许在外地居住需要根据个案具体情况来确定,建议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提出相关申请,并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以争取法院的批准。 结语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的情况下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此外,他们还需要遵守其他规定,如及时到案、不干扰证人作证、不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等。根据案件情况,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责令被取保候审的人遵守一项或多项规定,如不进入特定场所、不与特定人员会见或通信等。违反规定的,可能导致没收保证金、重新交纳保证金、监视居住、逮捕等后果。在中国,取保候审期间是否允许在外地居住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来确定,建议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提出相关申请,并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以争取法院的批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