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保候审期间,如何避免出现违法行为? |
释义 | 法律分析:取保候审是指在未被判决之前,因涉嫌犯罪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通过缴纳保证金或者担保人的担保等方式获得临时自由的一种方式。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避免出现违法行为: 1.不得接触、串联犯罪分子,不得逃避、干扰监管措施; 2.不得犯罪,不得妨碍犯罪侦查和证据收集; 3.不得出境,不得变更住所或者联系方式。 同时,被取保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行为表现,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工作,以尽快解决案件问题。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刑事拘留、逮捕、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应当在法定期限内结束,不得超过适用法律的最长限制自由刑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八条:被刑事拘留、逮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人员,不得有逃避、干扰监管措施的行为。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接触、串联犯罪分子或者其他违法分子,以及逃避、干扰监管措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4.《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被刑事诉讼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员,不得出境。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被取保候审的人员变更住所或者联系方式,应当立即向原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或者批准取保候审的公安机关报告。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