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判定借款人借款是诈骗 |
释义 | 认定借款人是诈骗的方式是: 1审查行为人借款的用途是否具有非法性:行为人对于借款用途的非法性是判断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目的的重要依据。 2.审查行为人在借款时是否实施了诈骗手段。手段的非法性是确定行为人主观目的的重要依据。 3.审查行为人有无还款能力。 4.审查行为人不能归还借款的原因。 5.审查行为人有无还款的实际行为。 一、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的区别是什么 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的区别如下: 1、行为人主观故意形态不同,合同欺诈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而合同诈骗罪只能是直接故意; 2、行为人主观目的不同,合同欺诈的行为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其采用欺诈的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作出利己的行为。而合同诈骗罪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行为人根本没有履约诚意; 3、行为人的手段不同,合同欺诈其虚构的事实与真相通常不会影响合同的履行,行为人只是会扩大自己的履约能力及标的物的相关质量、数量等问题; 4、对取得财产的处理方式不同,合同欺诈的行为人对通过欺诈方式取得的财产,通常会按约使用。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对取得的财产,一般来讲主要是用于挥霍,且无偿还打算。 衡量是合同纠纷还是合同诈骗,除从行为人的动机和目的上区别外,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担保,签约后有无履约行为如何,是另一关键因素。 二、严格区分借送养之名出卖亲生子女与民间送养行为的界限 区分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获利的目的。应当通过审查将子女“送”人的背景和原因、有无收取钱财及收取钱财的多少、对方是否具有抚养目的及有无抚养能力等事实,综合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获利的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属于出卖亲生子女,应当以拐卖儿童罪论处:将生育作为非法获利手段,生育后即出卖子女的;明知对方不具有抚养目的,或者根本不考虑对方是否具有抚养目的,为收取钱财将子女“送”给他人的;为收取明显不属于“营养费”、“感谢费”的巨额钱财将子女“送”给他人的以及其他具有非法获利的目的的情况。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