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司法解释 |
释义 | 最高人民法院最新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但可根据其他法律规定调整。诉讼时效过期不会导致无法起诉或上诉,但会失去胜诉权,上诉权仍存在。诉讼时效期间为权利受损之日起三年,超过二十年不予保护,可根据特殊情况申请延长。 法律分析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的话,就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2、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诉讼时效过了还能起诉吗 1、诉讼时效的经过并不会产生无法起诉或上诉的法律后果,只是会在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丧失胜诉权,但上诉权并未丧失,仍然可以上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拓展延伸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指导意见,旨在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明确解释和指导。该指导意见对于确保诉讼时效的合理运行,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明确了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和期限,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该指导意见还强调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于时效问题的重视,要求法院及时审查案件的时效性,防止诉讼时效被滥用。通过这一司法指导意见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诉讼时效的适用,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障。 结语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若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则以其他法律为准。诉讼时效过期并不意味着无法起诉或上诉,只是在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胜诉权会丧失,但上诉权仍然存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指导意见对于明确诉讼时效的计算方法和期限,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一指导意见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诉讼时效的适用,为各方合法权益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障。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二条 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 第十三条 权利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从其报案或者控告之日起中断。 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